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题的缘起
一、选题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重新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今天,社会工作机构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与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和低效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反差。社会工作机构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改革中究竟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社会工作机构的未来发展怎样?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应该承认,政府和上述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与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有着巨大的差异,毕竟政府和上述非营利组织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经费上的联系。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立足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思考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的原因,并进一步梳理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笔者打算就以下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社会工作机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为何?到底是政府出于自身职能完善的考虑来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还是民间资源和需求推动着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政府在社会工作机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在其中扮演角色和所起作用的理念基础和制度依据是什么?
第三、社会工作机构具体运作的情况怎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第四、社会工作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怎样?有哪些因素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未来发展?
第五、目前,我国正逐渐深化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内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将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社会工作机构在当前改革中的地位怎样?社会工作机构的迅速发展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节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到目前为止,上海市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只有几年的历史,还属于新生事物,对此进行的研究不是很多,从理论上对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目的在于初步了解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及其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理论上对此进行分析。具体来讲,本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对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尤其是关注社会工作机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和重要特征。
其次,结合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政府、社会工作机构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再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政府在社会工作机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具体表现为:
(1)本研究主要是关注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服务领域内的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可以弥补原有非营利组织研究的不足;
(2)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社会结构、政府掌握资源及职能的现实情况,力图从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建构出一种新的理论,以期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
社会工作机构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帮助服务对象正确地认识他们自身的状况、为他们提供社会资源以及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等方式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在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和问题日益严重、复杂的今天,社会工作机构是为他们提供帮助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面临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能够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以解决上述问题,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即体现于此。
三、研究对象
尽管上海社会工作机构已经有了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机构还属于新生事物,发展还很不成熟。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并没有对上海市所有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而只是选取其中之一——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文中简称为“阳光中心”)——来进行研究,主要关注阳光中心的产生、发展与组织运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
阳光中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社会工作机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第一、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就此意义而言,阳光中心更具有代表性。
第二、分析政府在阳光中心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理论,以期对中国社会工作机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就此而言,本研究不仅仅关注经验描述,也关注理论建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由于是个案研究,所以收集的资料要相当深入和仔细,而只有长期地参与到研究对象的运作之中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第二、本次研究不是截取研究对象某一个时间点的情况来进行研究,而是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只有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才能够对整个过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三、一项深入的研究需要建立在研究者体验的基础之上,而只有实地研究才能够使研究者有切身的体验。
在收集资料时,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参与观察法利用笔者作为阳光中心专家督导和黄浦区工作站督导的身份,笔者介入到阳光中心的组织运作之中,对阳光中心及其所属工作站的日常管理以及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2、访谈法
笔者先后对阳光中心总干事以及黄浦、卢湾、静安、闸北等区社工站站长或一线社工进行访谈,每次访谈都有书面记录,据此进一步了解阳光中心和各区县社工站的具体情况。
3、文献法
从阳光中心成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此之前,上海市就已经开始进行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探索,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编写的简报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记录。阳光中心每一次重大活动,其内部都有工作总结和记录。同时,上海市委政法委、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的有关制度、文件、领导讲话以及阳光中心每一年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等都对阳光中心的组织运作和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对阳光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和设想。通过上述文献,笔者对阳光中心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为了弥补参与观察、访谈的不足,笔者还进一步了解了黄浦、静安、卢湾等区社工站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情况,包括工作者个人的总结和计划。按照阳光中心的规定,社会工作者应该将每一天的具体工作情况记录下来,形成工作日志。笔者翻阅了黄浦和杨浦区部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日志,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情况。
考虑到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原因和专业背景不同,笔者主要翻阅了以下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日志:
(1)部分区县社工站站长;(2)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3)从公安、教育等部门借调过来的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
4、问卷法
目前,阳光中心在上海市19个区县都设有工作站,在上海的大多数街道、镇都设有工作点;阳光中心现有社会工作者483名,服务对象7万5千多人。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阳光中心的支持下,笔者对所有社会工作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471份,以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情况、专业素质与认同、日常工作情况以及对阳光中心、区县社工站日常管理的评价等内容,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3%;同时,笔者还对社区青少年进行了总数为1000份的抽样调查,以了解社区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认识,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6%。
第三节相关理论与研究思路
相关研究理论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机构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理论上对此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很少,甚至没有。但是,社会工作机构在国外并不是一个新生机构,它往往被看作是非营利组织(NPO)或者非政府组织(NGO)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
目前,西方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或“国家—市场—社会(非营利组织)”三元分析框架基础之上,其具体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1)关注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市场)之间的关系,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弥补市场的不足,解决市场不完善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典型的观点有“市场失灵论”<①>等:(2)关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