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以皖西金寨县白塔畈乡新楼村以及皖北风阳县前郢村为研究对象,针对两村庄在近三十年不同发展模式下所引起的经济文化变迁进行研究。A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村庄本身呈现“空壳化”的状态,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媒介,城市文化与村落文化的碰撞在A村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文化变迁,包括:小时工的出现、乡村土葬制度变迁、乡村基督教堂发展等;另一方面,由于一代农民工与二代农民工生命意义的不同,一代农民工根基在于村落,外出务工赚取改善村落中家庭生活状况的资本,因此而给村落带来暂时的繁荣;而对于第二代农民工而言,相比村落中的生活,他们更熟悉且认同城市中的生活并不断效仿城市文化,他们外出务工赚取的更多的是能够进城的资本,村落已经是他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村落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并没有给村落本身带来更多的资本收入,村落反而由于村中主要劳动力的流失而日益显得萧条。相比A村,B村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兼顾了文化以及家庭的整合,另一方面将村落发展的动力定位于自身,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眼界,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真正的落脚点,为农民的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位置。最后本文通过对A、B两村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发展模式对乡村经济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并希望能为乡村的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