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隐喻研究经历了其修辞学、语义学等不同的研究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进入了以隐喻的认知学研究为重点的多学科发展时期。在这些隐喻研究的不同阶段,出现了四种共时性隐喻研究模式: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隐喻的语言学研究、隐喻的诗学研究以及隐喻的哲学研究。以亚里士多德、昆提良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偏离。而以莱可夫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语言中的隐喻是这种思维方式及其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和海姆斯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加德纳等提出隐喻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理解隐喻、解释隐喻、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隐喻以及评判可用于同一语境中多种隐喻性表达的优劣的能力。利特莫尔(2001)认为所谓隐喻能力一般指四个方面,即隐喻产生的原创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对隐喻作出解释的流利程度等。除原创性需要从隐喻使用者的视角进行讨论外,后三项都涉及隐喻接受者对隐喻的理解。Azuma(2005)认为隐喻能力应该分为接受式隐喻能力和产出式隐喻能力。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但对二语/外语环境下隐喻及隐喻能力的应用研究却相对滞后。根据里查兹(1965)的研究,大概每三句母语产出的英语句子中,就有一个是隐喻表达。理论上说,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也必然接触隐喻表达。如果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其语言水平具有相关性,那么学习者可以通过培养隐喻能力,以达到促进其语言学习的目的。为了探讨高中学生隐喻能力与阅读水平的关系以及高中学生在隐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者以兰州市某中学高三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隐喻能力测试采用赵茜(2008)在Azuma(2005)的隐喻能力测试试题基础上设计的测试题目并加以修改而成。阅读水平的测试采用受试参加由兰州市教科所命题的高考诊断考试成绩中的阅读部分。论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此外,作者对部分受试及其英语老师进行了访谈,对所有受试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受试在隐喻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实验结果发现,高中学生的隐喻能力普遍较低;高中生的隐喻能力特别是接受式隐喻能力与阅读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还发现,高中学生在隐喻学习过程中在词汇量、隐喻知识的系统性、语境中隐喻意义理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本研究的背景、选题作了初步的介绍。第二章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隐喻及隐喻能力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目前隐喻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第三章介绍了本文所涉及到的术语、概念及理论架构。第四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工具及方法。第五章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国内同类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