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菊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临床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a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杞菊地黄丸对肝肾阴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1.本研究制定合理的纳入标准,按照标准纳入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肝肾阴虚型干眼,共60例(120只眼),年龄45-7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5岁。2.记录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西医症状积分评分,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角膜损伤程度。近期巩固疗效则在治疗停止后的第1个月,2个月做西医症状积分比较及泪液分泌量观察疗效。3.治疗组:予口服杞菊地黄丸,8粒/次,3次/d。对照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6次。以上2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通过30天治疗来观察干眼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x2=97.29,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x2=17.05,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x2=1.5,P>0.05;两组治疗后x2=26.60,P<0.01。两组治疗前后泪液分泌量:治疗组t=-11.181,P<0.01,对照组t=-7.346,P<0.01。两组治疗前t=-0.835,P>0.05。两组治疗后t=2.249,p<0.05。两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治疗组t=-6.987,P<0.01,对照组t=-7.641,P<0.01两组治疗前t=-0.976,P>0.05。两组治疗后t=2.365,p<0.05。两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t=1.51,p<0.05。两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组干眼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x±s):x2=6.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干眼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西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与2个月后有统计学差异(t=2.104 p=0.008)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后有统计学差异t=-3.795 p=0.000;对照组治疗前与2个月后无统计学差异(t=1.421 p=0.217)治疗后1个月与2个月后有统计学差异t=-3.230p=0.007。2组干眼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泪液分泌量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与2个月后有统计学差异(t=3.104 p=0.003),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后有统计学差异(t=-3.795 p=0.000);对照组治疗前与2个月后无统计学差异(t=-1.421 p=0.117),治疗后1个月与2个月后无统计学差异(t=-1.397 p=0.166)。  结论: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均可改善肝肾阴虚型干眼的患者自觉症状。治疗组的近期巩固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杞菊地黄丸能够更有效地增强泪膜稳定性和主动促进泪液分泌从而修复角膜损伤。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DM患者特别是并发神经病变的患者会出现VPT升高,有研究认为,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未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之前VPT就会升高,本文通过探讨糖尿病各中医证型与VPT的相关性及VPT的
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遵循盲法、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在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住院病例中,选择倾向于西医诊断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中医诊断为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患儿,严格按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针刺颈3-6夹脊穴、双侧风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痰瘀阻络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变化,评价方氏头针治疗VBI眩晕的临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发热、咳嗽、痰壅、气促、肺部哕音、X线全胸片、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病原学检测、恶寒、紫绀、面色、口渴、出
研究背景及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jculopathy)是神经根受各种因素侵袭损伤而导致其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而引发的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