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学家Joshua Fishman(1964)就提出应对语言的濒危和死亡现象进行研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这一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他们对语言死亡的原因做出了各种分析和解释,并针对语言濒危和死亡的现象,提出了复兴语言的方法。关于语言死亡的原因,学界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经济的全球化及英语的普及导致了语言的濒危和死亡。本文认为语言的死亡是错综复杂的,其死亡原因值得深入探讨分析。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对语言的濒危和死亡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经分析得出,语言的死亡是由生态因素即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原因所直接造成的。全球化和殖民化相互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全球语言的改变分布有巨大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不会使全球的语言变得单一,反而会给当地的环境及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并结合当地语言体现当地特色。前人研究也认为,言语社区的说话者往往喜欢向具有较高威望的语言转移,而语言的转移是语言走向濒危和死亡的一个过程。因此语言威望被众多国内外语言学家认为对语言的存在有巨大杀伤力。本文以典型的语言事例为证,在研究中发现,人们放弃自己的母语跟语言的威望并没有必然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所具有的较高的社会威望并不能必然导致说话者去使用这一种语言,这一结论跟早期研究结果即语言的转移跟语言的威望有必然关系是相违背的。在得出语言死亡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对濒危语言及死亡的语言是否值得人们采取措施去复兴补救的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认为拯救濒危语言是势在必行的。最后,根据语言死亡的原因,文章提出了采取正确有效的复兴语言的方法,包括教育,语言的代际传播及费希曼的逆转语言转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