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十分必要。滨岸缓冲带依靠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物进行截留,不仅能减少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危害,还能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具有天然优势。本论文开展了利用滨岸缓冲带去除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研究,主要考察各控制因素对缓冲带防治面源污染的影响,主要包括植物、坡度、流量等,以期为滨岸缓冲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土壤作为滨岸缓冲带的一个必要条件,选择的实验土壤与缓冲带建设区土壤成分相似或相近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研究区域的环境条件。该实验通过控制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和pH等指标,选择与研究区域相近的土壤。植物是滨岸缓冲带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植物的选择关系到滨岸缓冲带防治面源污染效果的好坏。实验采用盆栽法,种植四种常见植物:白花三叶草、台湾青、美国四季青及狗牙根,观察四种植物对不同浓度污水截留效果。通过比较发现白花三叶草对渗流出水综合截留效果最佳,对污染物COD、TN、TP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3%、26.9%和24.8%,因此后续滨岸缓冲带模拟实验选用白花三叶草。实验其它条件不变,分别对1%、3%和5%三种坡度缓冲带进行模拟实验,结果发现,渗流出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于径流出水,且污染物的去除率都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1%坡度时缓冲带对径流末端SS去除率为66.7%,对渗流末端出水COD、TN、TP去除率分别为62.7%、48.8%和51.8%。通过滨岸缓冲带的流量增大时,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下降;在1%坡度条件下,流量从200L/s上升到400L/s时,缓冲带对径流SS和渗流TN、TP的去除率分别下降了19.5%、16.7%和16.4%。滨岸缓冲带沿程各点深度不同,污染物的去除率也不同,随着深度的增加,去除率明显升高。缓冲带坡度为1%时,0.4m深处末端出水TN、TP的去除率比0.2m深处高,分别高12.1%和13.8%,且渗流水远高于表面径流的去除率。本实验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确定滨岸缓冲带的最佳宽度。通过对实验数据拟合,发现最佳宽度随着坡度的升高而增长。当径流SS去除率为80%时,坡度为1%的缓冲带最佳宽度为12.2m,比5%坡度的最佳宽度减少16.7m;渗流出水TN浓度达到Ⅳ级水质标准时,1%坡度缓冲带最佳宽度为20.1m,比5%坡度最佳宽度减少14.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