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熏蒸对昆虫嗅觉损伤的潜在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进化出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来识别环境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对其生存和繁殖均至关重要。近年来,农药被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在自然环境中残留的亚致死剂量的农药同样会对昆虫嗅觉相关行为造成损伤,但其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挥发性强的广谱杀虫剂敌敌畏对斜纹夜蛾和家蚕进行熏蒸实验,利用触角电位仪检测熏蒸对昆虫气味分子感知能力的影响,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触角和头中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揭示农药熏蒸对昆虫嗅觉系统的损伤机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①敌敌畏熏蒸对斜纹夜蛾和家蚕雄性成虫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学影响
  以低致死剂量LC20敌敌畏对斜纹夜蛾和家蚕的雄蛾进行熏蒸6h、9h、12h,无水乙醇作对照。取熏蒸后的触角,进行触角电位实验。结果表明,敌敌畏暴露12h后的斜纹夜蛾对苯乙醛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信号显著低于对照组。熏蒸9h和12h后,家蚕对苯甲醛、柠檬醛、蚕蛾醇、蚕蛾醛的触角电位信号均显著降低。以LC20敌敌畏和无水乙醇对家蚕雄蛾熏蒸12小时,用家蚕性信息素蚕蛾醇对熏蒸后的雄蛾进行引诱实验,发现对照组个体均被性信息素成功引诱,而敌敌畏暴露后的蚕蛾四处游走,运动没有方向感。上述结果显示,敌敌畏熏蒸能够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和家蚕雄蛾对各自的植物源气味分子和性信息素刺激的敏感性,而且性行为被严重扰乱,揭示了敌敌畏熏蒸对昆虫嗅觉系统造成了严重损伤。
  ②杀虫剂暴露对嗅觉损伤的分子机制
  利用RNA-Seq技术对斜纹夜蛾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触角和头转录组分别进行测序,共获得22196个基因。采用edgeR软件在触角中鉴定出10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头中鉴定出1119个DEGs。家蚕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触角和头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2435个基因。采用edgeR软件在触角中鉴定出102个DEGs,在头中鉴定出123个DEGs。通过京都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等功能注释,发现了可能与嗅觉损伤相关的基因,并对斜纹夜蛾和家蚕的嗅觉损伤相关基因进行比较分析。
  在斜纹夜蛾触角中,10个气味降解酶基因在处理组中表达下调,这将影响信号分子完成信号传导后的及时降解,并影响嗅觉敏感性。在家蚕触角中,2个气味降解酶基因在处理组中表达上调,发挥解毒作用,但不足以消除敌敌畏对嗅觉系统产生的损伤。敌敌畏通过作用于两种昆虫嗅觉信号传递过程中离子通道的相关基因,影响嗅觉信号的传递。在斜纹夜蛾处理组触角中SLC12A2基因表达上调,破坏了嗅觉神经元的氯离子平衡,使嗅觉信号在斜纹夜蛾触角中传递受阻。在家蚕处理组触角中,发现β-Arrestin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基因表达上调。过量表达的β-Arrestin可抑制CNG通道,使钙离子内流减弱。NOS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并使cGMP积累,进一步抑制Ca2+内流相关受体TRPC6、L-type Cav,使Ca2+内流减弱。从而使嗅觉信号在家蚕触角中传递受阻。
  在斜纹夜蛾和家蚕大脑中,敌敌畏导致神经元突触间相关受体基因表达上调,破坏了嗅觉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FOXO、mTOR、Apoptosis、Autophagy等信号途径中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会造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敌敌畏熏蒸后,神经元突触间相关受体基因、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在两个物种大脑中变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此外,家蚕处理组大脑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表达下调,使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降低,使得嗅觉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发生障碍。敌敌畏通过对两种昆虫外周嗅觉系统和大脑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其嗅觉损伤。
  本研究从电生理和行为学两个角度来说明杀虫剂对昆虫嗅觉系统产生的损伤,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潜在的分子机制。总体而言,杀虫剂可以引起嗅觉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从而影响嗅觉相关信号的转导。同时,会导致嗅觉相关神经细胞的凋亡和自噬,造成了嗅觉系统更大的损伤。
其他文献
致病性卵菌能广泛感染植物、动物及人类,严重威胁农林牧渔生产以及人类健康。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最具破坏性的致病性卵菌,由其引发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主要的威胁。目前,对晚疫病的防控主要利用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使其对病原菌的效果降低,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有效、安全及环保的防治方法。雷帕霉素靶标蛋白(TOR)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TOR能响应外部营养、能量和胁迫等信号,调控细胞生长、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生命活动。水杨酸(S
里氏木霉具有较强纤维素酶合成能力,是目前生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主要菌株。前期预研发现,一定渗透压胁迫能促进里氏木霉细胞内纤维素酶的合成。因此,本课题利用购买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CICC2626)为出发菌株,构建了聚乙二醇(PEG)介导的渗透压胁迫环境,研究了该胁迫条件对产纤维素酶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学解析酶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渗透压胁迫条件下里氏木霉细胞内纤维素酶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论文主要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首先,研究了不同氮源和碳源对T.re
活性氧(ROS)在植物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机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机体正常生长、分化和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所必需的。活性氧对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增殖和致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的活性氧对机体是有害的。目前,对卵菌如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中参与响应ROS胁迫的信号级联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多组学(转录组、蛋白组和蛋白磷酸化)分析,以致病疫霉T30-4为研究对象,解析H2O2胁迫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致病疫霉对H2O2胁迫的响应
昆虫病原真菌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因其具有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大多数丝状真菌都具有两种产孢方式:正常产孢和微循环产孢,相比于正常产孢,微循环产孢产孢快、产孢量大、孢子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实际应用中,外界条件是不可控的,孢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UV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孢子的活力造成影响,从而限制了其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因此研究调控昆虫病原真菌的产孢、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对于真菌杀虫剂研制和生物防治害虫作用重大。
  前期研究中发现
近几十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原发性肝癌更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肝癌的治疗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调控机制,从而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学中的翻译后修饰,具有调控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修复、RNA剪接等功能。而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改变其稳定性、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相关蛋白质的功能,从而调控
真菌杀虫剂是利用虫生真菌来控制有害昆虫的生物制剂,它主要利用了自然界物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比于化学农药具有靶标特异性、能在靶标害虫间传播、能杀死地下害虫、不易产生抗性、能持久杀虫、可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农林业应用的热点。蝗绿僵菌(Metarhiziumacridum)能专一的感染蝗虫和蚱蜢,由于其寄主范围窄、环保、安全、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作为重要生防真菌,其抗逆性、产孢量及致病能力成为研究的重点。
  LsdA(Late sexual developmen
Ovate Family Proteins(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主要集中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而对番茄中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依然尚未清楚地阐明。番茄不仅是世界上广为栽培的高营养高经济价值的蔬菜作物,同时也是研究肉质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最佳模式植物。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SlOFP20和SlGT16基因作为本研究目标基因,以转基因技术、定量RT-P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是马铃薯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能够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和采后损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一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的土传病原真菌,可引起100多种植物枯萎病的发生。因此,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酚类化合物,调节植物中的多种发
氨基酸类的生物小分子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一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L-His)在体液中的异常含量与癫痫,帕金森氏病、组氨酸血症等多种疾病有关。因此开发和建立简便、快速、可靠的组氨酸检测方法对于早期疾病诊断和人类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的众多检测方法中,基于纳米材料构建荧光传感器的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响应迅速、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L-His的及时、准确、高灵敏检测。
  因此,本论文采用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Ds、Y-CDs)和金纳米簇(AuNCs)这三种
气候变化和水体养分的富集引起淡水和沿海水域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其有毒代谢产物的产生,对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是一种强效的蓝细菌毒素,在世界各地的水体中都有发现。斑马鱼的许多基因和代谢系统与人类高度相似。以斑马鱼为脊椎动物模型,通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和机制研究,加深对CYN毒性、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识。血管系统是体内物质运输和机体生理调节的重要通道。血管的异常变化常常导致严重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