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形象”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805565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治以来,日本文学受到西欧文学的巨大影响,先于中国文学而“近代化”。西欧文学作为日本文学的典范而存在,文学家们虽然没有亲身体验,却在学习西欧。可是,就在这样的“崇尚西欧”的文学潮流中,也有些文学家如夏目漱石、森鸥外、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等在接受着西方近代化影响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众多作家因各种缘由来到中国并留下了诸多以中国为背景或描述中国的作品,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可以说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例。本文是通过对谷崎与芥川的中国之旅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题材作品来考察谷崎与芥川的中国观。   一直以来,提到谷崎人们通常首先会想到文学史对他的定位——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素有“大谷崎”之称。谈到谷崎的创作,人们通常将其分为两个时期进行论述。一个是排除伦理道德的以恶魔主义、官能主义为中心的创作初期——“西洋崇拜”时期;另一个则是移居关西之后的追求含蓄质朴、脱俗恬淡的日本传统美的“日本回归”时期。可是,通读谷崎的所有作品,笔者发现在“西洋崇拜”和“日本回归”这两个时期之间,有一段“中国情趣”作品创作时期,与其全部创作生涯相比,或许这段时期显得较为短暂,却是研究谷崎极为重要、不可忽视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谷崎于1918年和1926年两次踏上中国大陆,并创作了十几篇游记、随笔和小说。由他开拓的所谓“中国情趣”曾经风靡一时,给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等同时代的日本文学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当我们继续深入考察谷崎的“中国情趣”的作品时,发现中国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贯穿其一生的存在,她是作家心灵的故乡。虽然明治以来,日本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可是,对于众多作家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故乡这一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谷崎终生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少年时代心灵故乡的形成时期、第一次中国之旅的心灵故乡之旅实现的时期、第二次中国之旅的心灵故乡丧失的时期以及移居关西后的心灵故乡重构的时期。   谷崎的心灵故乡形成于他的少年时代。谷崎在中华料理尚属罕见的少年时代便出入东京唯一的中华料理店偕乐园,通过五官感受着中国文化,来自味觉、嗅觉的体验成为谷崎“中国情趣”体验的最初原点。谷崎与中国的另一个接触点便是汉诗汉籍。谷崎自己有过汉诗创作的体验,在东京府立第一中学读书时,便在《学友会杂志》上发表过汉诗。除汉诗外,谷崎对汉籍也是颇感兴趣的。就读于阪本小学时,谷崎就在稻叶清吉先生的熏陶下接触着那些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晦涩难懂的书籍。十三四岁时,谷崎更是进入龟町的秋香塾学习汉文。中国对于谷崎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文化自幼植根于谷崎的血液当中,根深蒂固,中国不仅仅是日本文化的母国,更被谷崎视为心灵之归属,是他心灵故乡之所在。在初次中国之旅前,谷崎就已经开始创作中国题材的作品了。而同样在少年时代就已熟悉、沉迷于中国古典的芥川,虽然没有谷崎的偕乐园一样的经历,可是同样将中国视为心灵的故乡,也是在中国之旅前便开始了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分别取材于中国古典与同时代的中国,其中尤以取材于古典的作品成就为高。   谷崎心灵故乡之旅的实现是在1918年10月,作家终于踏上他憧憬已久的中国大地,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第一次中国之旅,作家终于亲眼看到了少年时代就十分熟悉的中华料理、中式建筑以及汉诗、汉籍的故乡、日本文化的母国——中国,这个故乡给了谷崎什么样的印象呢。反映在谷崎作品中的中国是是美食中国;是戏剧中国;是自然中国。谷崎在结束了第一次中国之旅回到日本之后,连续发表了大量取材于该次旅行的作品。1921年,芥川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虽然走访的城市与谷崎基本相同,可芥川并没有只看到名胜古迹中留有的古典中国的浪漫,同时也看到了现实中国的恶俗。结束中国之旅后,芥川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详细记述在《中国游记》当中,并创作了文学风格与从前颇为不同的小说《湖南之扇》。谷崎在初次中国之旅中实现了寻觅故乡之梦,可芥川的故乡之梦却破碎了。   谷崎心灵故乡的丧失是在第二次中国之旅。1926年1月谷崎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作家一直停留在上海,并有机会结识了郭沫若、谢六逸、欧阳予倩、田汉等文艺界人士,这次中国之旅主要是与中国的人的交流,是谷崎文学创作的一个转折点。田汉与郭沫若将卷入世界规模的帝国主义中被外国势力掌握着政治经济主导权的中国的现实状况说给谷崎听,从而打破了谷崎脑海中拥有美食的、诗意盎然的世外桃源的中国形象。田汉与郭沫若的一席话让谷崎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古风依旧、静止不变的童话王国,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之中的,目前饱受帝国主义凌辱,社会混乱、民众痛苦。此后,谷崎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认识中国。谷崎结束第二次中国之旅回国后,将自己的经历以《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的形式在当年发表。不过,从那以后,谷崎突然不再写“中国情趣”的作品了,谷崎终于明白了现在的中国并不是自己一直认作心灵故乡的中国,他已经无法再以中国为舞台任由想象驰骋去创作“中国情趣”的作品了,谷崎丧失了幼年时代就熟悉而又憧憬的心灵的故乡。芥川一生之中只有一次中国之旅,不过与谷崎不同,在这唯一一次中国之旅中,芥川曾走访了中国新、旧知识分子,与他们探讨自己从不感兴趣的政治问题,从而使得自己对现实中国的社会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面对这样的一个中国,芥川没有像谷崎一样失去自己创作的舞台,而是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完成了受中国之旅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将军》、《桃太郎》。   谷崎对心灵故乡的重构是在所谓的“日本回归”的时代完成的。谷崎1886年生于东京日本桥,1923年至1954年因关东大地震而移居关西。日本学者通常认为谷崎以关东大地震后移居关西为契机,回归了日本传统文化,即实现了所谓的“古典回归”、“日本回归”,而居住关西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古典回归时代的创作繁荣时期。谷崎文学在移居关西后表面“回归日本”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对于从“中国情趣”回归到了日本这一观点笔者不能够以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由“中国情趣”回归了,倒不如说在他丧失了心灵故乡之后进行了故乡的重构,也就是说,“回归日本”从本质上来看也是重新构筑了心灵的故乡。考察一下谷崎的心灵故乡的实质,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乡从最初就不是现代中国,而是古代中国,是昔日的拥有光辉灿烂文化的古代中国。他的目光对拥有他所钟爱的诗歌的中国、对古风依旧的风俗文化倾注了特别的眷恋。而当谷崎心目中的故乡——孕育中华料理、产生汉诗汉籍的日本文化的母体古代中国那梦幻般的形象被现代中国的现实毁灭之后,谷崎开始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故乡的影子。因为他认为今天中国艺术的传统已经在中国消失,可是,它却依然在日本存在。所以,谷崎回归到了在当时中国已经消失在日本依然留存着的“中国艺术传统”,更确切地说,是在依稀可见中国昔日风貌的日本关西重新构筑了自己心灵的故乡。若是一定要用回归来概括,那么可以说谷崎回归了日本,同时通过回归日本也实现了对“心之所系古代中国的回归”。进而言之,也是对古代汉文化圈的回归。并且,谷崎一生与中国纠结不清的情感也正暗合了日本文学的“旅意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国之旅其实在其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当他体验中华料理、体验汉诗汉籍时就已经迈开了走向中国的第一步,而1918、1926年两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旅行又成为一个巨大丰富的舞台,带给作家前所未有的诸多体验,回到日本之后,中国之旅并没有结束,在不同于东京的关西这一环境中,谷崎在找寻着历史、找寻着传统、找寻着心灵故乡的影子,然后重新构筑着属于自己的心灵的故乡。即使不再创作中国情趣的作品,谷崎依然与中国的文学家们保持着交往,关注着中国近代文学,直到作家驾鹤西去。相对于与中国纠缠一生的谷崎,芥川就大不相同了,1927年芥川服药自杀,结束了自己35岁的年轻生命。芥川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可他的影响却一直很大,作品在中国被广泛地译介,其中《中国游记》还受到颇多争论,不过这部作品还是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理解与支持。   谷崎也好,芥川也好,他们的中国题材作品以及由中国之旅影响产生的作品虽然有些具有时代的烙印,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都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日本人的中国观的镜像,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构成中日文学关系的绚丽一页。曾经在中国旅行的作家有几十位之多,本次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笔者会将其他作家作为未来的研究课题,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曾经游历过中国的作家、作品以及他们的中国观全景式地展现给读者。  
其他文献
若绳锯在可控环境下工作,则金刚石串珠的几何形状将明显地影响其锯切性能.采用金刚石注射成型技术可以生产串珠,并能生产出双凸肩几何形状的金刚石绳锯.在相同工作条件下将其
随着两岸的交际日渐频繁,大陆和台湾在词汇上的差异亦逐渐受到关注。而网络语言的变动性又远大于一般语言,网络词汇的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最新的脉动,随着网络交际的兴
音节结构是影响音系和形态面貌的重要参数,汉语方言的音节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韵尾。从音节结构角度对汉语方言进行宏观和微观分组,前人已有诸多创见,但个案讨论未及深入。近
格非在先锋作家行列中是一个醒目的存在,自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发表于1986年的《中国》杂志至今,格非在创作中始终以一种知识者的叙述姿态打磨自己的叙事风格。纵观格非的二
学位
在现代汉语中,偏正式双音复合词在复合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且NN复合结构是语言中的一个极为能产的结构,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支持。由于对NN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研
和朋友讨论感情话题,得出结论:感情世界里,最难的事情是保鲜。其实,不只感情领域,保鲜几乎是世间最难的事之一。保持事物的新鲜度,保持人对事物的新鲜感,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
阿特拉斯一科普柯最近亮相2012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ClPPE),这已是阿特拉斯·科普柯第七次参与这一国际石油石化行业的盛会。
对南疆特定干旱气候条件下滴灌和漫灌的复播玉米冠层内温、湿度变化及光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扬花期冠层内温度、光截获率在下午14:00时达最高,且相对湿度达最低,其日
清末北京下层启蒙运动,指的是庚子之后、辛亥之前,北京一地兴起的以《京话日报》(1904-1906)为先锋和中心、以办报兴学为主要方式、以开通下层社会为宗旨的思潮运动。这一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