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街区密度增大,城市绿地斑块趋向小而密的模式发展,因而出现了新的绿地形式——微绿地。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微绿地是串联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其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系统对高密度城区微气候的调节作用和人居环境热舒适度。热舒适度是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热感知,其相关研究对于改进城市微绿地景观设计,提高微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使用率具有关键作用。对于绿地空间逐渐碎片化的高密度城区来讲,提升现有微绿地空间的热舒适度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城市户外环境热舒适度的相关研究,本文选择微绿地热舒适度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后,将实测场地拓展到以往研究涉及较少的北方城市微绿地,并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微绿地热舒适度与风景园林要素、场地景观特征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改善微绿地微气候热舒适度的设计策略,丰富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高密度城区绿地热舒适度研究。研究首先依照天津市高密度城区范围,以范围内各主要街区人口密度为选择条件,确定小白楼-津湾广场片区、滨江道-南京路片区、海光寺片区共三个片区作为微绿地初步调研区域。通过对三个高密度街区进行平铺式的走访调研,从每个调研片区中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绿地作为实测对象。按照微绿地的选择标准确定对小白楼街区解放北园、海光寺街区万德花园东侧绿地、滨江道街区天津中心西侧小游园三个场地进行实测研究。接着,选择三个微绿地中共27个实测点,进行数据观测和行为观察,重点对各测点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度四个微气候物理量进行三天夏季典型天气下的数据观测。研究的重点是对三个微绿地场地夏季微气候实测结果的分析与舒适度评价。通过各场地内测点的微气候物理量变化规律,总结出各微气候物理量变化与植物群落、铺装、水体、建筑与构筑物、地形与竖向空间等景观设计要素的作用关系。再运用热舒适度评价法与评价模型对实测数据和主观偏好进行评价,分析出各场地内舒适度最高的空间区域与对应的微气候特点,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各微气候物理量与夏季微绿地热舒适度的相关性程度,进一步分析出微绿地景观设计要素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同时,将微绿地热舒适评价结果与周边街道进行对比,分析其热舒适调节能力和整体热感受。最后,将三个微绿地整体景观特征与热舒适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各类微绿地景观特征与微绿地舒适度的作用关系。通过对上述作用关系的总结得出四点基于提升微绿地整体热舒适度的设计策略,并运用设计策略对三个微绿地热舒适度较欠缺区域进行优化。城市微绿地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空间的营造和美学价值的体现上,还应该重视使用者日益增强的气候舒适度与空间品质要求。希望本文能为提升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热舒适度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从而实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空间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