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软弱煤岩巷道松动变形随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浅部资源逐渐开采完毕,巷道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一大批煤矿已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深部开采带来的难度及问题,已是我国煤炭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比如地温高、瓦斯量大、矿压大、支护困难等。煤岩作为一种岩性较弱的有机岩体,其对应力温度较为敏感,在深部条件下表现为强烈的流变变形特征。研究表明:深部岩石具有持续的强流变特性,表现为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即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因此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深部软弱煤岩的蠕变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确定松动圈范围随时间演化规律,对解决实际工程中与蠕变相关的问题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岩石蠕变试验及蠕变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研究并得出一些结论:(1)采用SD-20岩石蠕变仪对煤岩进行单轴分级加卸载蠕变压缩试验,并通过非线性拟合获取煤岩的蠕变参数。通过对煤岩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较低应力水平下,煤岩试件蠕变由初始蠕变阶段很快进入稳定蠕变阶段,当应力水平超过其屈服极限时,蠕变进入等速蠕变阶段,随着时间的增加,应变值逐渐增大,若应变值超过其极限应变值时,试件将发生破坏。(2)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选择应变软化/硬化模型结合Burger蠕变模型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应力、不同断面形状)深部软弱煤岩巷道表面应力变形随蠕变时间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水平的提高,巷道顶板、底板及帮部的位移量逐渐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在同一应力水平下巷道表面位移量总体表现出“帮部位移量大于顶板位移量大于底板位移量”的特点;埋深较深的巷道表面垂直应力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增大,增长速度先增大再减小,并且出现垂直应力小幅减小的现象,即产生了应力松弛现象;断面形状对巷道变形影响较大,矩形巷道的顶底板及帮部位移量最大,直墙半圆拱次之,圆形巷道最小。(3)在巷道周边10个方向上布置监测点,以位移衰减快慢系数作为判断松动圈厚度的标准确定了不同应力下松动圈范围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在较低应力水平下,巷道开挖初期,角部松动圈发展滞后于巷道帮部和顶底板,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加,松动圈形状更加饱满,应力越大,松动圈形状越接近于圆形。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结构最大位移反应单一指标进行结构地震破坏评估,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采用弹性设计反应谱确定地震作用。这种设计方法基本上没有反映地震动持时对结构破坏的影
目前,栓钉连接件被大量应用于我国的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而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对栓钉连接件进行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针对栓钉连接件的推出试件在重复荷载
目前,建筑业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经营时代,由于设计方与施工方经常由不同公司构成,在交底中经常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再加上工程分包等原因,致使特别在大型项目中的施工成果与设
对于安装大型动力设备的多层工业厂房,在进行生产作业时设备运转迫使结构振动,产生一定幅度的振动是不可避免。如果在厂房结构设计中对动力荷载考虑不足,则有可能引发结构共
城镇室内地震避难所的大规模规划建设将成为世界城镇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城镇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的整体防震减灾功能远远滞后于城镇发展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地基处理形式被用于工程实践,长短桩复合地基就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地基,在深厚软土地区中
近年来由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引起结构抗震性能发生变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已是公认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最重要因素。由于
基础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震设计手段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减轻地震灾害提供了一条合理、有效、安全的新途径,并在防震减灾事业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斜拉桥在我国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大跨径斜拉桥,适合于这种体系的正交异性板钢箱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种形式的钢箱梁仍是一种不完全成熟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政府所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深化,城市可以利用的空间越发的紧张,这就需要探索新的城市发展空间。现如今地下空间的利用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