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溪区块龙王庙组精细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a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溪龙王庙组气藏自投产以来,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能。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多口井产水或具有产水风险,与早期地质模型预测结果并不相符。显然,现有地质模型难以满足龙王庙气藏适时动态开发的需求。本论文以开发地质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利用地震及钻、测、试井资料,综合采用地震储层预测、单井测井属性定量评价等方法,优选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建立了更为合理的缝洞型三维地质模型。综合研究表明:(1)最正和最负曲率体对裂缝的发育具有一定指示意义,而基于构造张量提取的倾角属性可能一定程度上指示储层内的溶洞分布区域。(2)经融合保幅处理、构造平滑、混沌体及方差体等预处理后提取蚂蚁追踪属性体,多次调试不同方法的蚂蚁体提取效果后发现,采用以被动蚂蚁体为基础,再次利用主动蚂蚁来进行追踪后的裂缝碎片特征明显。(3)基于“随机与确定性相结合,测井属性定点,地震亮点定形”方法,并以井震结合方式建立龙王庙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4)气水界面MX8井区总体处于-4385m附近,而MX21井区则处于-4360m附近,且气水界面东低西高,局部位置由于存在低渗带、断层、构造微起伏导致气水界面略有不同。分不同井区建立工区气水界面分布图,进一步建立了气柱高度模型,结合孔、洞、缝单井统计结果及裂缝预测结果分析表明,MX17、MX46以及MX47井因裂缝极为发育,易发生水侵。(5)采用容积法储量计算,磨溪区块以西端发育的北西-南东向断层为界,储量计算时分为磨溪8井区和磨溪21井区。磨溪区块龙二段总储量1845.9×108m3,龙一段总储量为969.8×108m3,龙王庙组的总储量为2814.7×108m3。
其他文献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侏罗系煤系地层砂岩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由于受到煤层屏蔽效应,难以有效地开展含油砂层预测。通过调研,弄清楚煤层强能量屏蔽作用的形成机制以及剔除煤层强能量的技术方法。以红台-疙瘩台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的沉积储层特征,建立典型储层模型并进行正演,分析煤层和下伏薄砂层的频率、能量响应特征,以及煤层对下伏不同厚度薄储层识别精度的影响;利用实际地震数据
学位
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使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次生溶蚀孔隙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深达8000 m的地层仍发育溶洞,说明溶蚀作用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实际地质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基础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原理、油气勘探地球化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及油气成藏理论等为指导,在综合应用前人研究成果、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基础上,采用多种分析化验手段,立足于已发现油藏的基础特征,对致密油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发育状况、储层条件、运聚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沙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优选了致密油有利发育区。对沙四段已发现油藏的分析表明,沙
随着油田的开发进入后期,油井的产量越来越低,而含水率则越来越高,使得含水的测量成为一个难题。持水率是产出剖面测井的重要测量参数,准确测量持水率是准确评价各层产出情况,制定合理开采方案的基础。目前的含水测量方法均不能实现含水0%-100%测量的要求,为此而研发出了双频微波持水率仪。为了使双频微波持水率仪能够早日在油田中得到应用,必须尽快研制对应的解释方法。本论文第二章对双频微波持水率仪的测量原理进行
渤中34-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上,其受主控断层郯庐断裂右旋张扭活动的影响,断裂活动强烈,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形成众多的断块及断背斜圈闭。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是当今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段,油藏埋藏深度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该区域主要是浅水环境下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段的砂体发育规律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因此有效的预测砂体发育规律是后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论文在
近年来,我国油气的开发逐渐向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的深部地层、水深更深的深海区域转移,在此背景下,深井、大位移井、大斜度井越来越多地用于这些油气田的开发中。随着钻井深度和延伸距离的增加,钻井难度急剧增加,井漏、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发生的机率随之增大。连续循环阀钻井技术可以保持钻井液的连续循环,很好地解决了上面钻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常规钻井液循环方式的一次变革,但连续循环阀钻井系统在分流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
学位
本论文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沉积学、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指导,根据钻井、岩心、野外露头剖面、测井等基础资料,结合大量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相古地理格局对灯影组白云岩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最终总结了白云
针对目前黄骅坳陷埕北斜坡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相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一现状,以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沉积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埕北斜坡带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旨在为该区沙河街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在综合考虑构造、气候、沉积物供给和湖平面升降等多因素的基础上,以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为依据,识别出研究区古近纪可划分成两个2级层序,沙河街组划分成6个3级层序,并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