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中34-1油田NmⅢ油组沉积相分析与砂体预测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中34-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上,其受主控断层郯庐断裂右旋张扭活动的影响,断裂活动强烈,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形成众多的断块及断背斜圈闭。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是当今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段,油藏埋藏深度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该区域主要是浅水环境下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段的砂体发育规律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因此有效的预测砂体发育规律是后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论文在开发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油田内取芯井岩心观察,综合分析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NmⅢ油组进行小层的划分与对比,然后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提取小层层段地震振幅属性,分析小层沉积相展布,最后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精细刻画河道平面分布。本次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①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区目的层段NmⅢ油组的地层划分方案,共划分为9 个小层,分别为 NmⅢ-1、NmⅢ-2、NmⅢ-3、NmⅢ-4、NmⅢ-5、NmⅢ-6、NmⅢ-7、NmⅢ-8、NmⅢ-9。②研究区目的层段NmⅢ油组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和平原亚相,砂体发育主要来自于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平原分流河道。③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总结出河道砂体边界测井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垂向和侧向识别标志,其中垂向识别标志主要是泥质沉积间断,侧向识别标志主要有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异、砂体横向厚度不连续变化、邻井测井曲线形态差异以及岩性变化等。④通过测井相与地震相结合分析,总结出地震相的河道砂体边界接触模式,主要有分离式、接触式和叠加式三种模式。⑤通过对主力砂体发育层段的河道刻画,发现NmⅢ-5小层在西南区域共刻画5条规模较大的河道,研究区东北区域共有4条较大规模河道;NmⅢ-2小层,在西南区域共刻画3条规模较大的河道,研究区东北区域共有4条较大规模河道;NmⅢ-1小层,刻画河道相对较多,西南区域主要刻画出6条规模较大的河道,东北区域主要刻画出4条规模较大河道。⑥通过生产动态资料验证河道砂体精细预测结果,井震结合精细预测河道砂体展布情况的效果较好,与地下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其他文献
我国的勘探重心逐步由东部平缓地区转向西部复杂地区,西部地区地貌特征独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这两个因素导致实际地震记录中噪音发育十分严重,极大的降低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如何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保证地震资料解释的可靠性,成为现阶段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常规去噪手段根据噪音与有效波在某一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来对有效信号和噪音进行分离。但基本所有的去噪方法都存在去噪针对性强,损失有效波能量的问题。因此,研
川东北地区的生物礁气藏为碳酸盐岩岩性圈闭气藏,具有与围岩的物性差异小、埋藏深、储层较薄、横向变化大及地震反射波场复杂等特点,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川东北地区生物礁气藏勘探难度和勘探风险。本次研究采用以地质为指导、测井为桥梁、地震叠前反演为实现手段的多信息生物礁储层预测方法对HLC地区生物礁储层预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生物礁的地质特征、生物礁储层的地质特征,为生物礁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然后对生物
切削颤振会导致零件加工质量变差、加工过程中噪音过大、机床主轴易受到损坏、刀具寿命缩短等。目前,避免切削颤振最有效的方法是绘制机床切削稳定性叶瓣图,进而据此优化切削加工参数,以期实现稳定切削状态。绘制稳定性叶瓣图的前提是事先获得机床刀尖点频响函数,因此,本文对机床刀尖点频响函数预测过程中涉及到的工具系统典型结合部动力学特性辨识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有限单
莲花山~张家坪地区是川西南部的产能接替区,ZJX井、LHX-1井等获高产天然气流,坚定了“莲花山~张家坪构造带整体含气”的信心。为了加快扩大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以及下一步的井位部署提供地质建议,本论文以川西南部莲花山~张家坪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研究区前人研究成果与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多口勘探开发井的钻井、测试及分析化验和测井资料,采用
在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河流相储层的油气储量在探明储量中的占比达到46%左右,可谓储量丰富。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油气的平均采收率仅有30%左右,这意味着约70%的油气滞留于地下。这些滞留油气中,约35%左右因受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从而成为可动剩余油。为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改善剩余油挖潜,如何从地震勘探中精细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侏罗系煤系地层砂岩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由于受到煤层屏蔽效应,难以有效地开展含油砂层预测。通过调研,弄清楚煤层强能量屏蔽作用的形成机制以及剔除煤层强能量的技术方法。以红台-疙瘩台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的沉积储层特征,建立典型储层模型并进行正演,分析煤层和下伏薄砂层的频率、能量响应特征,以及煤层对下伏不同厚度薄储层识别精度的影响;利用实际地震数据
学位
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使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次生溶蚀孔隙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深达8000 m的地层仍发育溶洞,说明溶蚀作用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实际地质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基础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原理、油气勘探地球化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及油气成藏理论等为指导,在综合应用前人研究成果、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基础上,采用多种分析化验手段,立足于已发现油藏的基础特征,对致密油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发育状况、储层条件、运聚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沙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优选了致密油有利发育区。对沙四段已发现油藏的分析表明,沙
随着油田的开发进入后期,油井的产量越来越低,而含水率则越来越高,使得含水的测量成为一个难题。持水率是产出剖面测井的重要测量参数,准确测量持水率是准确评价各层产出情况,制定合理开采方案的基础。目前的含水测量方法均不能实现含水0%-100%测量的要求,为此而研发出了双频微波持水率仪。为了使双频微波持水率仪能够早日在油田中得到应用,必须尽快研制对应的解释方法。本论文第二章对双频微波持水率仪的测量原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