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鸭瘟病毒UL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对DPV UL1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PV UL1基因编码的蛋白由236aa组成,分子量约为26221.08Da,等电点为8.480,其中Val、Gly、Arg的含量最高,分别为9.8%、8.5%、8.1%。对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表明DPV更接近α疱疹病毒亚科的Simplexvirus属。DPV UL1基因编码蛋白有信号肽、无跨膜区,其抗原表位主要集中在27-33、63-64、87-106、151-153、155-157、167-196、204-210、214-236aa。预测DPV UL1编码蛋白可能含有5个O-糖基化位点、7个丝氨酸位点、2个苏氨酸位点、1个酪氨酸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DPV UL1基因编码蛋白存在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线粒体中的可能性分别为4.3%、17.4%和47.8%。2、鸭瘟病毒UL1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多抗制备由于DPV UL1的全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无法表达,所以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UL1基因上除去信号肽部分但包含了主要抗原表位的区域,共计468个碱基。克隆到pMD19-T中,经双酶切后,再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最终构建了pET32a(+)-gLt (UL1截段基因)重组质粒。接下来分别对原核表达宿主菌、IPTG浓度以及诱导温度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pET32a(+)-gLt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最高表达水平,最终确定pET32a(+)-gLt重组质粒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是于BL21(DE3)表达菌中,37℃条件下,0.8mmol/L IPTG诱导表达8h。获得的gLt重组蛋白的大小约为35kDa,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而且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其纯度能够达到制备兔抗gLt重组蛋白血清的标准。将纯化的gLt重组蛋白免疫家兔,然后分离出血清,并检测其效价可达到1:32。最后将收集的血清经过饱和硫酸铵粗提以及High Q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冻干好后保存于-70℃。3、鸭瘟病毒UL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通过构建和优化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以观察DPV gL蛋白在感染了DPV的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动态分布。结果显示:DPV感染2h、7h时未观察到明显的特异性荧光,感染12h开始观察到特异性荧光,呈颗粒状弥散分布于细胞浆内;从12h到36h之间,可以明显观察到弥散分布的gL蛋白开始慢慢聚集起来;感染46h,gL蛋白完全聚集浓缩为一个单一的点,并且极化分布于细胞核一侧;感染至60h,随着细胞核开始发生皱缩或裂解,此时UL1基因编码蛋白又变成弥散分布的状态。4、鸭瘟病毒ULl基因类型的分析与表达时相分析本试验利用药物抑制分析UL1基因的类型及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DPV UL1基因在感染了DPV的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时相。在更昔洛韦、放线菌素两种抑制剂的分别作用下,均不能检测到UL1基因,这说明UL1基因应该属于DPV的一个晚期基因。而表达时相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细胞4h,未能在26kDa附近未能找到相应条带,当病毒感染后8h,才观察到相应的蛋白条带;感染24h,gL蛋白的表达量达到最大,随后开始逐渐下降,表明DPV gL蛋白属于晚期蛋白。5、鸭瘟病毒UL1蛋白与gH蛋白相互作用的初步探究为探究DPV UL1蛋白与gH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gL与pCMV-HA-gH共转染HEK293,共同表达30h后,经洗涤、固定、封闭、分别用鼠源HA单克隆抗体与兔源Myc单克隆抗体,以及鼠源HA单克隆抗体与自制的兔源gLt蛋白多克隆抗体,这两种一抗组合来检测gH、gL在HEK293细胞内的分布。gH蛋白用TRITC标记(红光),gL蛋白用FITC标记(绿光),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蛋白分布,结果发现在共同表达的细胞中二者有明显的共定位,这说明两者在空间上有相互作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