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语篇内容附带习得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输入假说,输出假说,模因论以及翻译的推理距离等距原则。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将原有的词汇附带习得拓展到语篇内容附带习得;其实践意义是有助于学生掌握语篇内容。本研究探讨的研究问题如下:1、在即时测试中,哪种任务对语篇内容附带习得更为有效,是仿写任务还是回译任务?2、在延时测试中,哪种任务对语篇内容附带习得更为有效,是仿写任务还是回译任务?3、哪种任务语篇内容附带习得保持率更高,是仿写任务还是回译任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125名大一新生中的60人,来自两个英语教育班,一个翻译班和一个商务英语班。之所以最后只选择60位新生是因为:一是把来自江苏省外的学生排除,因为他们的总分和评分标准与江苏不同;二是所有研究对象的英语分数都在80到92之间,以保证他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没有极端分数;三是把只参加了即时测试没有参加延时测试的同学或只参加延时测试没有参加即时测试的同学排除在外;四是延时测试分数高于即时测试分数的学生被排除于计算之内可能由于他们在即时测试后读过这篇课文。这四个班级分为两组,两个英语教育班作为仿写组,有27人,翻译班和商务英语班作为回译组,有33人。为了防止霍桑效应,老师未向学生提及实验,以免学生为了取悦老师而刻意用功。本次实验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实验前教师分别在仿写组和回译组上仿写课和回译课,这样他们才能熟悉不同的学习任务。第二步,仿写组的学生要求在70分钟内完成仿写任务,然后再在20分钟内完成即时测试来看他们能够附带习得多少语篇内容。回译组的学生以同样的过程完成回译任务。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根据语篇意群自行设计的两个测试,分为即时测试和两周后的延时测试。两次测试的形式和内容相同,都是填空,总分为50分。两次测试的数据收集工作由研究者和阅读老师完成。数据分析包含三步,评分,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语篇附带习得的保持率。本研究有以下三点主要发现:第一,仿写任务和回译任务都产生了语篇内容附带习得的效果,前者的习得均值为19.5370分,后者的习得均值为31.7197分,这表明了附带习得可由词汇拓展到语篇内容。这可能是由于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唤起学习者对语篇意义的注意。第二,回译组和仿写组在即时测试中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回译任务比仿写任务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更多。例如,回译组的大多数学生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回译任务,而仿写组用大约5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仿写任务,也就是说,回译任务可能对语篇意义的加工处理更深,从而引发了语篇内容的附带习得。第三,尽管回译组在延时测试中比仿写组的表现要好,但两者的延时测试无显著差异。仿写组的保持率为66.76%,回译组的保持率为53.81%,仿写组的保持率要高于回译组,原因可能是回译组在即时测试中得分较高。本研究有三点不足:第一,样本偏小,不能由此推及其他样本。第二,本研究局限于仿写任务和回译任务对语篇内容附带习得的影响。由于有许多其他不同的学习任务,任务的效果可能因任务不同而不同,将来的研究应涉及其他不同种类的学习任务,如:听写和写概要等。第三,本研究的整个实验在三个星期内完成,不能保证对语篇内容附带习得的长期影响。更多跟踪性的调查语篇内容附带习得的长期影响的研究仍有待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