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齐克“权利”视角下的国家权力——“最弱意义国家”解读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r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探讨诺齐克“最弱意义国家”的涵义并做一整体性的分析,揭示这一理论对当前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诺齐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他的著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与罗尔斯的《正义论》齐名,但在思想上却有很大区别。罗尔斯倡导以平等为特征的分配正义,而要实现这种分配正义就需要有一个大而全的全能型政府,所以他提倡多功能国家;诺齐克则极力倡导个人自由,而要实现个人自由就要减少政府对人们生活的干涉,这就需要一个小政府,政府功能越少,对人们生活干涉的就越少,人民生活就越幸福,所以他提倡最弱意义国家。   同时,诺齐克又是一个古典自由主义的信徒。他的“最弱意义国家”学说的是从由亚当斯密开创的自由主义市场学说理论获得灵感。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必然经历过一个没有国家时期。诺齐克把这一时期叫做“自然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人民的生活具有了全部的道德特征——自由、平等、友爱、互助等等。而国家的产生,则是通过市场原则,在交换中逐步生成的。但是,即使产生了国家,也不能证明国家在道德上是合法的,因为它要维持它的活动,就要取得税收实行再分配,而这样就会侵犯个人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能回到无政府的“自然状态”。解决办法是把国家职能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也就是“最弱意义的国家”。这个国家在不会侵犯或很少侵犯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恰到好处的为生活在国家内的人民提供保护性服务。   这样的国家,在诺齐克看来才是最道德的国家。   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诺齐克所描述的“最弱意义国家”:   首先,探讨了“自然状态”也就是无政府状态。诺齐克认为,政府是必须的,不能处于无政府状态。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最小化国家,这是合乎道德的。可这个最小国家应该如何产生?诺齐克通过树立自己的牢不可摧的个人权利理论,个人与国家之间通过市场这个媒介进行交易,从而实现个人权利的让渡,厘清了国家权力的来源。   其次,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国家的职能范围,也就是国家权力的限度问题。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在经济运行活动中只能充当“守夜人”   这一角色。而资源的配置应由市场自发决定。也就是说,国家的职能仅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任何超出该范围的活动都是侵犯个人权利,这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许的。诺齐克对此做了证明,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不能管更多的事,国家权利必须限定在最小化范围内。   诺齐克通过把“最弱意义国家”理论和诱人的“乌托邦”传统联系起来,指出实现最小化国家的出路在于建立一种他所称道的乌托邦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允许人们自愿结成各种社团——他把这种社团称为“联合体”(community)。按诺齐克的设想,每一个“联合体”都是一个乌托邦,由无数个乌托邦组成整个社会。每个联合体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择自己愿意居住的联合体。人们可以自由自愿地组建、加入和离开自己的“联合体”,各种不同的善分别由不同的“联合体”来实现。   最后,本文试图用诺齐克的权利视角来看待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中国当前进行的改革大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应该追求一个怎样的境界,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只有让学生热爱并且喜欢,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课.这样的数学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度的空间,使学生
期刊
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那这个人则会被他人厌弃。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品德观念和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它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向前迈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与传统工笔人物画相比,当代工笔人物画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如果说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说出了别人没有说出的,这就是他的创新,也是他将载入中国诗歌史册的真正原因。他看到了什么又说出了什么呢?这让许多热
期刊
本研究按时代顺序分六章,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茶文化作哲学寻根式的追索,对中国茶文化的变迁进行思想史式的考察。以期寻找出各个时代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之根,勾勒出中国茶文化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