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说出了别人没有说出的,这就是他的创新,也是他将载入中国诗歌史册的真正原因。他看到了什么又说出了什么呢?这让许多热爱诗歌的人困惑不解,也同样引发了无数学者的好奇,当然也包括许多圈外人。海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对于他的诗歌研究我们也已做了许多工作、给予了许多或拔高或贬抑的评价。作为一个已经逝去的人,他的是非功过自然任由后人评说。但是作为一个海子诗歌的研究者,我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和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甄别诗作应有的价值。   诗歌的嬗变源于时代的嬗变,作为诗人,海子的诗同样是时代光照下的产物。   海子生养于贫寒的乡土农村,他的诗歌创作形式也延续了乡土中国的人情物态,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缩影。他把诗歌的美学蕴藉建立在对平凡事物与生活气息的努力挖掘之上,并建立起日常起居与诗歌美学的紧密联系,这一点与第三代诗歌创作方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再往上看,我发现,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成长起来的诗人,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知识分子勇于担待的情怀,又和“朦胧诗”的审美品质有着内在关联。但这并不是他诗歌理想的全部内核,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才是他诗歌思想的核心和美学尺度。他就像是个取圣杯的骑士,亲身实践着基督式的救赎理想,为中国当代汉语诗学开创了真正具有诗性的诗歌之路。   我的这篇论文围绕海子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的美学向度展开论述。从他在八十年代转型期大背景下,试图革新汉语诗歌的审美意象谈起,到最终遁入恢弘的太阳结束。研究中我发现,海子的诗歌意象选取是统摄于民间主题的,在这一主题之下,海子选取了一系列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与生存实体有关的“麦地”意象、与爱情和生殖有关的“水”意象、与黑夜和死亡相关的“远方”意象到最终海子遁入恢弘的“太阳”。在这一系列的美学烛照下,他完成了自我对人类的精神救赎。  
其他文献
罗光和牟宗三分别是二十世纪港台地区“新士林”和“新儒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各自建构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以罗、牟两人对儒家超越问题的思考作为典型个案,通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