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从理论上说,自律是道德的本质,是一切规范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道德个体的自律精神是道德人格塑造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在2004年就非常明确的提到,高校要大力加强对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修订,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在社会规范上具有较高的认知,而且要求大学生要有相应的行为,大学生应当具有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当前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绝大多数是能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状态的,他们知荣知耻,能够较为精准的分辨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如人意,在自律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知行脱节,而当前的道德自律能力培养的方法大都集中于德育模式的改革或者理论层面的探讨,没有考虑到被教育者是有着自己个性和特点的独立个体;近现代以来很多学者也过多地照抄国外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道德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国外的这些理论没有很好的适应国内的实际情况,培养效果不如人意。 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心理特点,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对中国人民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文化对于当前出现的道德问题有着自身的文化价值,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作为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精华,对于道德生活出现的知行问题更是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自律性人格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知行不一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大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特质出发,探讨了“知行合一”推进个体道德特质要素形成的路径。研究发现,“知行合一”的意义世界的建构、“省察克己”、“事上磨练”等教法对个体道德形成的特质要素自我认同、自我控制、行为习惯等的实现有着极大的价值。因此,本文从这一层面出发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自律人格的路径,以期大学生能够将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