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小说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及语用学等,其中语用学研究角度最具说服力,它在动态的语境下研究语言现象所涉及的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具体描述和解释,对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科学的解释。语码转换的研究领域包括会话语码转换和书面语码转换,前者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的关注焦点,而书面语码转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广告、歌曲等书面语篇中的语码转换。本研究以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1993),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1999)及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2001)为理论基础,以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四部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2)、《百感知觉女孩》(1995)和《接骨师之女》(2003)中的语码转换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描述小说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类型和语言结构特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从顺应的角度探讨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嵌入语言的选择、嵌入语言成分的分布、嵌入单词的词性和英汉语码转换的类型等;(2)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作者和小说中的角色运用语码转换的动机。通过对这四部小说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综合、归纳和分类,作者发现:(1)小说主体语言是英语,嵌入语言是汉语,以拼音的形式分布在单词、短语、句子、语篇等不同的语言层面。其中在单词层面上的语码转换最多,句子层面上的语码转换其次,而词组层面上的语码转换最少。语码转换词的词性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叹词、数词、拟声词等七类,其中名词语码转换出现最多。汉英语码转换的类型有句内转换、句间转换和附加转换,其中句内转换最多,附加转换最少;(2)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拼音的意思以及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作者给作为嵌入语的汉语拼音附加了英语解释,这些英语解释的放置是无序的。有的英语解释放置在拼音之前或拼音之后;有的与拼音或出现于同一个句子中,或出现于句际,即在拼音出现之后的下一句子中,有的甚至出现在几个句子之后。小说中大部分拼音没有附加英文解释,这些词有称呼语、叹词、麻将用语,还有再次出现的语码。无英文解释并不影响读者对小说的阅读和理解,借助语境能猜测出语码的含义。(3)小说的作者和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是为了顺应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现实和心理,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规约的顺应。语码转换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汉语这门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还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更是小说作者的交际策略,它用以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效交流。本研究对谭恩美的华裔小说中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在于:有助于读者了解英文小说中英汉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了解小说作者如何运用语码转换策略,实现与读者有效交流的目的。同时,本研究还有助于对当前语言现实的认识:在中国大陆,当代汉语和英语等其它语言相互接触并交融,语码转换成为语言现实的一种普遍现象,外国文化伴随外语的到来而得到传播;而在大洋彼岸,通过媒体,如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中国文化实现了对西方国家的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汉语(拼音)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