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由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所有时代世界财富的总和还多。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科学技术所支撑的工业快速膨胀的过程中排放了各种污染物和太多的二氧化碳,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等。其中,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最近一个时期全球最为关注的话题。基于共同减排的愿望,世界很多国家联合起来,在联合国的号召下,通过谈判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随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很多国家都按一定比例承担了减排义务,碳排放总量的限定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权(以下简称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进而催生出了一个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中心的“碳交易市场”。中国是碳减排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减排阶段并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依然提出了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我国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因此并没有参与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虽然暂时没有减排义务,但是后期减排义务的压力就会加大,我国极有可能从CERs(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s)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甚至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必须为加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作好准备,而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否则一是缺乏运行碳交易市场的经验,二是没有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机制,三是在国际碳竞争中处于弱势。所以我国一定要先建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完善市场机制,积累碳金融经验,然后才有加入国际市场的资本和底气。要想建立一个市场,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机制来支持它的运行。碳金融的基础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总量控制机制、配额确定机制、交易机制、定价机制、监管机制、惩罚机制、柔性调整机制等。本文详细分析碳金融基础机制的内容,着重研究世界几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当前碳交易试点的情况,分析我国当前建立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构建碳金融市场的基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