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属镍的塑性变形及微结构演变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是国际纳米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然而,目前关于纳米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还未达成统一。普通粗晶材料随着晶粒的细化,其强度/硬度得到增强,此所谓Hall-Petch关系。然而,当晶粒尺寸减小到了纳米范围,出现了不符合Hall-Petch关系的实验现象,说明纳米材料的变形机制与普通粗晶材料有所不同。粗晶材料主要通过位错运动来达到塑性变形,位错源于晶界或晶内原有的位错,变形中产生位错增殖、塞积,位错的相互作用形成位错网络。然而,纳米材料由于小尺寸效应,晶内位错不稳定,趋向于弹出晶内,因此,晶内被认为没有或很少位错,这与普通粗晶材料有很大差别。晶粒尺寸是影响纳米材料变形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晶粒尺寸的材料,其变形机制也不一样。纳米材料的变形机制有很多,比如:晶界发射位错,切过晶粒,被对面晶界吸收;晶界发射不全位错,在晶内留下层错,或形成孪晶;晶粒的转动;晶界的滑移;同时,在一些情况下,相变也会发生;等等。然而,目前的实验现象多种多样,还不清楚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哪种机制占主导。本文对平均晶粒尺寸为20nm的电沉积纳米金属镍在室温下进行了冷轧,通过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测试、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分析了其微结构的演变,发现纳米金属镍的塑性变形可分为两个阶段:(1)应变量(厚度压下量)ε<30%时,变形机制主要为位错的运动和晶粒转动。这个阶段发生加工硬化,(200)织构逐步增强。(2)ε≥30%这个阶段,相变和孪晶成为变形的重要方式。ε约为30%时,样品的硬度有个突降,结合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此时发生了应变诱发的相变,由面心立方向体心立方结构转变,得到体心立方结构的平均晶格常数a=0.2921nm,并且,相变是可逆的,当外力去除后,体心立方结构自发向面心立方结构转变,但这种逆转变不是完全的,虽然用X射线检测不到残留的体心立方结构,但可用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到。这种可逆相变现象在退火实验中得到重现,轧制后残留的体心立方结构在退火中长大,放到室温下又会自发向面心立方转变。另外,样品在大的应变量下还发现了大量的孪晶,孪晶界有台阶型、平直型和混乱型,说明了晶界发射不全位错形成孪晶,孪晶界可以作为位错的障碍和发射源。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NdFeB单层膜以及NdFeB/Co交替多层膜,利用SEM、AFM、XRD、VSM、SQUID等方法,测定了薄膜的厚度、表面形貌、相结构和磁性能等,同时分析了调制结构和退火工艺对NdFeB/Co交替多层膜的微观结构及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薄膜的沉积速率随磁控溅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溅射气压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薄膜厚度与溅射时间近似成正比;形貌分析显示,沉积速率是薄膜表面
本文分别以玻璃片和AAO模板为基底,使用BP-212型紫外正性光刻胶,进行光刻工艺条件的研究,找到了在本实验条件下的稳定光刻工艺。最佳的光刻工艺条件为:匀胶量为0.2ml,匀胶低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直接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的新型发电装置。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它通常使用由Ni与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烧结而成的金属陶瓷复合物作为阳极材料。但Ni-YSZ作为阳极,除了存在Ni颗粒团聚长大、容易碳沉积等问题外,还因制备工艺不同导致性能输出高低不一,为了达到SOFC商业化运营所要求的高性能、长寿命等技术指标,探究S
镁合金以其低密度而成为最有潜力的轻质金属构件,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铁路等领域。镁合金处于超塑性状态时具有优异的塑性和较小的变形抗力,从而有利于塑性加工。对
氯代有机物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其中部分还是环境激素类物质,如六氯苯(HCB)、五氯苯(PCB)、滴滴涕(p,p-DDT)、林丹(γ-HCH)等,这些氯代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