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我国将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两种理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以应对全球经济萎靡和国内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现实困境。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挖掘我国内部市场的消费潜力,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扭转为内需主导型,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使我国经济“软着陆”目标得以实现。要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红利的愿景,必须将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两者结合。城市能够为创新提供生存土壤,创新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资本与人力资源。要实现经济不断增长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依靠长久提升创新效率,从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综合研究技术创新效率,有利于剖析创新主体的创新过程,从理论上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开辟新的广阔空间。本文以不同规模城市的技术创新效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技术创新和城市创新效率研究的内在联系,梳理了技术创新理论和城市规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同时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关研究内容。其次利用2009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相关数据,对全国范围内城市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比较,试图辨别中国城市技术创新效率在总体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文章利用中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数据包络模型,对城市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城市创新能力强度取决于城市规模大小;中国各城市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普遍较低,区域间的差异较大等结论。说明科研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与城市规模和城镇化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系统突出的问题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普遍较低。最后以上面的理论、现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对不同规模城市如何更有效的提升创新效率提供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