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序贯应用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意义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及背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操作复杂,术中组织损伤大,出血量较多,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同种异体输血率。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并释放的药物,对于贫血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逐渐应用于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血液管理中,其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并降低同种异体输血率。然而,目前对于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的具体使用方案仍无相关共识。在既往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探究了术前术后短期序贯应用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为围术期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方法]:本研究在拟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对比了三种不同的围手术期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其中A组35例患者自手术前三天开始,予以150IU/kg/Qd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同时予以3天的200mg/Qd蔗糖铁静脉滴注治疗。B组35例患者自手术当日开始,予以150IU/kg/Qd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同时予以3天的200mg/Qd蔗糖铁静脉滴注治疗。C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围术期仅使用3天静脉滴注200mg/Qd蔗糖铁治疗。本研究对比了3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总红细胞丢失量,网织红细胞水平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102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其中,A组35名患者,B组35名患者,C组32名患者。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490.84ml、806.76ml和924.21ml,其中,A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著低于B组及C组患者(A组vs.B组:P值=0.007;A组vs C组:P值<0.001)。B组与C组患者之间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485)。A组、B组和C组间围术期总红细胞丢失量结果比较与总失血量结果相似。A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显著小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37),且其在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48)。B组与C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A组,B组,C组患者围手术期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相比于手术当日开始使用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或单独铁剂治疗,术前术后短期连续每日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总红细胞丢失量及总失血量,减少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波动。在安全性方面,术前术后短期连续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不会增加血栓、过敏反应等并发症风险。因此,术前术后短期连续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满意,可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应用,改善患者围术期血红蛋白水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其他文献
从2005年8月至2009年10月在肃南县大河乡大岔村的高寒草甸草原采用架设鹰架招鹰的方法做高原鼠兔防控试验,结果证明:试验区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对照区的鼠密度(︱t︱〉t0.05);在同一年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具有拍照功能的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可随时随地拍照并将照片上传到网络上,各类图像库的规模呈现爆炸式地增长。在大规模图像数据资源中快速查找需
目的探讨2.7mm双排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ding-compression plate,lCP)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评价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性训练对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发
目的总结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消化内镜检查12例,普通内镜检查8例,超声内镜检查4例。11例术前误诊,其中6例
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生产和组织受固定地理区位的影响逐步减弱,权力和功能在流动中组织,主导的空间形式不再是“场所空间”,而是一种新的空间(“流空间”)。这种新的空间超
目的探讨低血红蛋白(Hb)浓度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法中对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D-10 Hemoglobin Testing Syste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Bio-Rad D-10)与血球分析仪
目的: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临床用药规律及特征,指导丹红注射液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丹红注射液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2012年07月至
经典故事是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主料",这就决定了以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地位。文章紧紧抓住故事教学中"情节"这个牛鼻子,进行追问和反思,层层剥出情节的内核——矛盾,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