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庙村“音乐会”是活跃于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白庙村的民间音乐会社,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庙村“音乐会”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进一步完善冀中笙管乐的案例论证并为白庙村“音乐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一份详实的理论梳理、研究资料。本文中运用“仪式中的音声”所设定的“信仰—仪式—音声”这一理论角度,对白庙村音乐会的灯花节仪式音乐进行实地调查,从音乐学角度阐释白庙村音乐会的历史渊源、文化环境、音乐风格形态。因此,本文在第一章中将白庙村音乐会这一乡村乐社放置到其所在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对与它息息相关的信仰认知、文化传统进行整体性分析。第二章以灯花节活动个案为例尽可能展现仪式行为的全过程,呈现出当今白庙村音乐会活动的场景。第三章主要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方法对白庙村音乐会的音乐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则是对白庙村“音乐会”历史的理论重建与文化解读。研究中笔者深入白庙村“音乐会”进行了采访和拍摄,“音乐会”作为冀中笙管乐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对其持续性的挖掘和整理,进一步拓展其音乐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本文将白庙村音乐会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进行观照,把研究工作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态保护观念相结合。通过对白庙村“音乐会”的生存空间、仪式活动、音乐本体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与研究,笔者认为:首先,本研究对象是流行在北京地区的“冀中笙管乐”,在宗教信仰、仪式行为、音乐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与“冀中笙管乐”乐种的一致性;其次,白庙村“音乐会”在村民生活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会”的演奏蕴含着“娱人”和“娱神”的双重功用,是乡村礼俗中供养神灵的媒介和手段;再次,通过梳理白庙村“音乐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音乐会”的生存情况与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民间乡村艺术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是白庙村“音乐会”得以被人们熟知的原因,同时也是其继续延续传承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