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变得日益重要。我国货币政策先后以信贷规模量、汇率、货币供应量等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要求我国重新定位货币政策的政策结构,而通过借鉴国际经验,通货膨胀目标制和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成为货币政策新一轮的争议焦点。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淡化中介目标概念,实施具有对其他经济变量变动敏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应实施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毕竟在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能力比较强(这里所指的利率是指存款基准利率等)。鉴于这两种货币政策在我国都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总结二者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并根据二者在我国实施的适应性比较提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本文在第2章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时,采用了国际比较分析的方法,即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20个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发达国家有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捷克、芬兰、西班牙、加拿大、冰岛、挪威、新西兰、以色列,发展中国家有波兰、智利、巴西、韩国、泰国、秘鲁、南非、墨西哥、菲律宾。首先就它们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时间、目标选择、目标区间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大部分都采用CPI作为目标选择,而且目标区间跨度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次就它们的设定目标主体、政策的公开程度、目标偏离的说明、政府优先条款和公众要求对它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度进行比较。最后将20个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的通货膨胀率大小作比较来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本文在第3章分析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时,主要分析了成功实施利率政策的典型国家——美国的政策经验。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利率政策的理论基础,即泰勒规则,包括传统的泰勒规则和附加预期的泰勒规则。第二部分针对美国利率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货币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的走势来分析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作国际比较分析和对美国利率政策的研究之后的第4章,本文对两种货币政策的优劣势进行总结,说明国际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势是不以货币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为前提、透明度高且容易被公众理解、可以很好地预防时间不一致的问题以及使中央银行的责任感加强,而劣势是信号不及时、灵活性差、有可能增加产出的波动性、产生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优势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经济变量相关,而劣势是让货币当局产生依赖、难以作为单一中介目标以及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第5章就两种货币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作比较。由于这两种货币政策在我国没有实施,所以只介绍了我国在通货膨胀方面的货币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前者将我国2003年到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和GDP累计增长率的趋势作对比。并提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条件,介绍了我国在通货膨胀这方面的货币政策的进度,以及针对这些货币政策提出它的不足之处。后者通过将存贷款利率的调整与我国经济的变化作比较,通过介绍我国历次的存贷款利率调整,分析我国利率变动的趋势以分析利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现状总结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主,以利率政策为辅。即淡化了中介目标的概念,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使得我国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利率可作为监测指标,即通过利率政策进行具体的调控。并就这一综合性货币政策做出解释,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了,而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还不是很充足,但可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但是利率具有较好的反映经济状况的功能,可以对货币政策有纠正的作用。最后第6章针对我国的情况针对我国该实施怎样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五点建议,即持续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混合使用、宏观调控政策多样化、加快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以及统筹兼顾国内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