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沈阳市大气PM2.5对人群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定量关系,确定受空气污染影响最大的易感人群,判断男女易感差异。探讨空气污染对循环系统死亡人数的影响,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1收集2014~2018年沈阳市主城区人群死亡数据,并收集同期的大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的日均浓度、O3的8小时(O3-8 h)平均浓度和同期气象资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的日均值。2描述并分析沈阳市2014~2018年大气污染的季节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一般特征。3采用自然样条平滑函数控制日死亡人数、日均气温以及长期、季节变化趋势和控制“星期几””效应的影响,运用R3.6.1建立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线性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PM2.5的暴露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进行预测,并对大气污染可能的迟滞效应进行估计。结果 1 2014~2018年沈阳市PM2.5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有432 d,超标率为23.66%,日均浓度的中位数为44 μg/m3,最高为908 μg/m3,最低为4 μg/m3。22014~2018年沈阳市主城区共有83768人死于循环系统疾病,其中男性46179人(55.13%),女性37589人(44.87%);小于60岁的死亡人数为15257(18.21%),大于60岁的死亡人数为68511(81.79%)。3沈阳市主城区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压、PM2.5、PM10、SO2和CO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9、0.091、0.071、0.127和0.105,与温度和NO2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2和-0.152。4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2.5日均浓度在滞后2~3 d时,每升高10 μg/m3,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ER值分别为0.13%(95%CI:0.03%-0.22%)和0.13%(95%CI:0.03%-0.23%);双污染物模型中,分别以一种污染物为主要污染物对其它污染物进行调整构建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对于PM2.5,在分别调整CO和O3的影响后,PM2.5对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的ER值分别为 0.26%(95%CI:0.01%-0.50%)和 0.26%(95%CI:0.02%-0.49%);多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2.5+PM10+NO2+SO2+CO+O3的组合对人群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影响的 ER值最大为 0.42%(95%CI:0.02%-0.83%);PM2.5+NO2+CO+O3、PM2.5+SO2+CO+O3和PM2.5+CO+O3的组合对人群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影响的ER值最小,分别为 0.28%(95%CI:0.03%-0.53%)、0.28%(95%CI:0.03%-0.53%)和 0.28%(95%CI:0.02%-0.53%)。5 性别分层结果显示,PM2.5 日均浓度在滞后2 d时,每升高10 μg/m3,男性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ER值为0.14%(95%CI:0.01%-0.27%);PM2.5 日均浓度在滞后 0 d 时,每升高 10μg/m3,女性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ER值为0.35%(95%CI:0.09%-0.62%)。6年龄分层结果显示,PM2.5对非老年人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M2.5日均浓度在滞后2~3 d时,每升高10 μg/m3,老年人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ER值分别为0.14%(95%CI:0.04%-0.25%)和0.17%(95%CI:0.07%-0.28%)。结论 1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会呈现季节性和周期性,冬季最多、夏季较少;2 2014~2018年沈阳市主城区PM2.5在滞后2~3 d日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均增加0.13%;3双污染物模型中,PM2.5+CO和PM2.5+O3的组合对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影响最大,每升高10 μg/m3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均增加0.26%;4多污染物模型中,全部污染物共同作用对人群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影响最大,每升高10 μg/m3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增加0.42%;5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对年龄和性别影响较大,老年人和女性是大气污染的易感人群。图15幅;表22个;参10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