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形成的晶状体后囊浑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目前普遍认为,手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移行及纤维化是引起PCO的主要原因。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白内障术后的并发症逐渐减少,但是PCO仍然是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婴幼儿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率几乎是100%,严重影响了术后远期视力的恢复。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从许多方面对防治PCO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研究通过动物在体实验,探讨术中透明晶状体摘出后应用榄香烯前房灌注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选取健康大白兔40只,体重1.5—2.0kg,月龄2-4个月,雌雄不限,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榄香烯浓度不同分为100ug·L-1、200 ug·L-1、300 ug·L-1、500 ug·L-1,每组8只。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应用含不同浓度榄香烯的BSS,于透明晶状体摘出后进行前房灌注5分钟后,BBS置换10分钟,对照组只用BSS。术后观察3个月,裂隙灯下观察比较兔眼实验组和对照组后囊浑浊情况,并观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形态及眼压等情况。结果1术后后囊浑浊情况术后第2w空白组晶状体后囊开始出现轻度浑浊,100 ug·L-1浓度组在术后第4w开始出现晶状体后囊轻度浑浊,术后第7w 200 ug·L-1晶状体后囊开始出现轻度浑浊,术后第9w 300 ug·L-1晶状体后囊开始出现后囊浑浊,500 ug·L-1术后第10w出现晶状体后囊浑浊。术后2w对照组开始出现后囊浑浊,12w后对各浓度组后囊观察发现用药组的后囊浑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轻。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3d、7d、15d、1月,各用药组兔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进行多重比较,100 ug·L-1、200 ug·L-1、300 ug·L-1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00 ug·L-1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术前术后眼压的变化经多重比较,术前及术后第3d与术后第1d,2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眼压与术后第3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前及术后15d、30d视网膜ERGb波的变化术后15d、30d实验眼与对照眼ERG b波振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榄香烯能有效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其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有关。兔眼前房应用100-300 ug·L-1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安全有效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