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场域中,教师是最主要的行动者之一。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如何为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以及为什么这样赋予意义,是教师发展的本源性问题。高校女教师具有性别身份、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三重身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夹击下,当代高校女教师性别身份面临“平等人”与“次性人”的冲突,社会身份面临“公共人”与“家庭人”的冲突,职业身份面临“学术人”和“教学人”的冲突。本研究从文化的视野观照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首先将高校女教师置于中国历史文化脉络中进行审视,追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女教师的身份定位,勾勒出高校女教师身份变迁的群体影像,说明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从何而来。1840年前,男尊女卑社会文化在中国占据绝对主流,女性扮演着贤妻良母角色,困守家庭身份,缺席高等教育。清末民初西方列国的强势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唤醒了民众,女性的社会身份浮出地表,成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制度和国家话语的强力干预下,女性顶起了半边天,但性别身份遭到消解,高校女教师成为失语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传统与现代交织,女性多重身份重叠,“女性解放”与“女性回家”话语并存,高校女教师陷入了挣扎与迷茫之中。本研究基于文化洋葱理论以及人与文化互动的理论,构建了文化结构——互动分析框架,将文化分为观念、制度和行为三层,逐层剖析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同时,在探究社会文化如何建构高校女教师身份的同时,考察高校女教师如何在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从观念层分析,高校女教师身份受到男尊女卑的生命价值、双重标准的成功价值、反向抑制的母性价值等性别观建构。从制度层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均以文化再生产制度的方式型构着女教师身份。从行为层分析,时间贫困、他控时间和碎片时间其实质是一种性别化的时间,规制着女教师身份。反观高校女教师自身,也以能动的方式进行着自我建构,形成了成功恐惧、替代成就和性别防御的文化心理;实行让渡社会权力、把控家庭权力,让渡决策权、掌握事务权,让渡学术权力,固守教学权力的权力博弈;采取家庭时间优先,家庭事业两全兼顾,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时间策略。为实现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超越,在观念层面应当立足于生命的平等理解,基于生命的性别特点,建构和而不同、价值无差的性别观;在制度层面应以性别公正为基础,消弭教育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在行为层面,高校女教师应具有主体文化自觉,实现多重身份的全面自由和谐和自我时间赋权。本研究总结指出,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是由社会文化和女教师主体双重建构而形成的;高校女教师的性别身份与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具有同构性;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与社会和他人的互动中,高校女教师身份处于生成、流变之中;应当追求以性别公正为尺度的高校女教师多重身份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