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棘头梅童鱼是暖温低盐性、近岸底栖性的小型经济鱼类。其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区的南海、东海和黄渤海。因其肉鲜嫩、味美,生长迅速,分布范围广,是沿海地区主要鲜食水产品。棘头梅童鱼是长江口水域较为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之一,随着近几年来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减,天敌鱼类减少,其资源量逐年增加。据中国渔业年鉴数据统计,仅上海地区棘头梅童鱼的捕捞量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了 409t。棘头梅童鱼是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中较为关键物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对其摄食习性的研究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长江口水域进行定点底拖网调查中获取的棘头梅童鱼样品,应用胃含物分析法对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和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棘头梅童鱼摄食类型为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食性、其食物组成种类较多,共10类分别为鱼类、虾类、蟹类、等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桡足类、枝角类和其他饵料生物,能鉴定到种的饵料生物共30种。根据长江口棘头梅童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1.8332),Pielou均匀度指数J’(0.5243),可知棘头梅童鱼摄食生态位宽度较大。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和综合指标优势度指数(Ip),棘头梅童鱼主要摄食虾类(IRI%=38.45%,Ip=79.03%)和糠虾类(IRI%=36.72%,Ip=7.64%)。主要饵料生物为葛氏长臂虾(IRI%=20.41%,Ip=43.64%)、安氏白虾(IRI%=14.01%,Ip=27.58%)和短额刺糠虾(IRI%=30.15%,Ip=6.30%)。与其他水域和长江口历史研究相比,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饵料生物中鱼类摄食量较低(IRI%=0.12%,Ip=0.21%),与长江口饵料生物时空分布相适应。2.鱼类摄食习性受鱼类的生长发育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中长江口棘头梅童鱼摄食习性具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摄食强度最低,春季和夏季较高。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和夏季主要摄食短额刺糠虾、葛氏长臂虾和安氏白虾,秋季主要摄食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和脊尾白虾,冬季主要摄食葛氏长臂虾、中华哲水蚤和中华假磷虾。同时棘头梅童鱼摄食习性受体长影响,体长小于120 mm时棘头梅童鱼摄食强度与体长增长成正比,体长大于120 mm时棘头梅童鱼摄食强度有所降低。随着体长增加鱼类捕食能力增强,其摄食强度也增强;大个体鱼类摄食频率低,其摄食强度可能有所降低。小个体棘头梅童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大个体棘头梅童鱼主要摄食虾类、和等足类底栖生物及鱼类等游泳生物,与"最佳摄食理论"的观点相符合。3.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平均营养级为3.354,属于营养层级较低的肉食性鱼类。相较于其他水域,长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级较低,与长江口水域生物营养层次较低有关。近年来长江口渔业过度捕捞,使得长江口水域鱼类资源减低,棘头梅童鱼捕食的鱼类饵料生物量降低,其营养级也较于长江口早期研究低。棘头梅童鱼营养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夏季和冬季营养级较低,春季和秋季营养级较高。随着棘头梅童鱼的生长发育,体长越大,棘头梅童鱼的营养级越高。
其他文献
本文对采自国内外的15种海参分别分析了其骨片形态、可溶性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和线粒体16S rDNA序列多样性,以期为这些海参的快速鉴别、开发利用及系统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基础
该文主要以2002年辽东湾北部海区的生态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2001和2003年的部分数据,对辽东湾北部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讨论,将辽东湾北部海区人为划分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