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电子货币的概念、类别及其运作方式开始,分析了电子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货币理论形成的种种冲击.认为电子货币发展了传统货币本质的理论,并影响到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电子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运行影响着货币供给和需求,从货币供给角度分析,电子货币的普及会对信用创造过程产生影响,使得信用乘数上升.从货币需求角度分析,可以得出电子货币的普及产生了减少货币需求的效果的结论.相应地,中央银行金融政策操作目标及其操作就要进行调整,电子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运行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梗阻,从而使货币政策效应变得难以预测,如挑战传统的货币层次;减少了公众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需求;缩减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使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变得难以测度,这就势必削弱以货币供给量为基础的货币政策的效果,甚至可能使其失去作用.作者认为,在电子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应将调控重点转移到利率上来.该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电于货币做概要阐述,包括对电子货币进行界定、分类,并从其与通货的区别介绍其特殊属性,此外介绍电子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讨论电子货币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将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第二部分,深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本质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的影响.第三部分,在讨论传统货币供给理论模型和现代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的影响.第四部分,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冲击、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的冲击、对货币政策工具理论的冲击和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理论的冲击四个方面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在前文基础上,作者就如何发展和规范电子货币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