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作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激发民间资本活力与促进有效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为减轻地方政府债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与带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尽管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表达了公私合作和发展非公经济的强烈愿望,但无论从项目数量规模还是从项目投资规模来看,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都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PPP市场呈现出“上热下冷,政热企冷”的发展势态。社会资本存在“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不知道往哪投”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制约了PPP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也限制了中国社会资本的长期发展。
因此,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中央与地方政府提高对社会资本经济行为的把握,了解什么样的PPP项目对社会资本具有高吸引力,什么样的PPP项目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并在必要时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内容调整,或是对社会资本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从而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PPP项目建设之中。然而,相较关于政府应如何对社会资本进行选择这一主题的广泛探讨,社会资本如何对PPP项目进行选择,即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这一研究主题却较少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一方面,现有研究对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尚未进行系统性的识别与刻画;另一方面,对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作用路径与形成机理等重要问题的探索也较为有限。
鉴于此,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研读、关键事件法、内容分析法、二元Logistic回归、多案例研究与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开展了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案例比较、假设推演与基于大样本统计的实证检验。本研究旨在拓展与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为各级政府对PPP项目进行内容设计与对社会资本进行政策引导提供意见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本研究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基本要素——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刻画,最终获得了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19种影响因素。随后通过对319份问卷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了19种影响因素与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社会资本规模、社会资本的融资能力、社会资本的PPP经验、社会资本的战略需求、项目利润预期、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府信用、项目所在地公众的支持程度与项目所在地PPP市场情况,共计9种影响因素与社会资本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显著,表明这9种影响因素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存在紧密直接的关联。
其次,本研究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作用路径进行了探索。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19种影响因素是通过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政治信任四种机制对参与行为施加影响;其次,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参与认知是影响因素与参与行为之间的“理论黑箱”,这种参与认知又是由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所共同构成;再次,基于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参与认知结果——高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高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低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与低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最后,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参与认知与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有着很强的关联,在本研究的六个案例项目中,高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对应着不参与,高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对应着参与,低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则对应的是不参与,而低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所对应的结果相对复杂,存在着参与与不参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最后,本研究基于理论推演与案例分析构建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政治信任、参与意愿、感知风险与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七个构念之间的假设关系,并进行了基于大样本统计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均对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有着正向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又对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有着直接的正向作用,这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在PPP项目情境下对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同样具有解释力。同时,社会资本对政府的政治信任同样对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有着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因素的提出与验证,是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良好补充;其次,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政治信任均对感知风险起负向作用,而主观规范与感知风险之间的负向关系并不显著;再次,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的平行中介效应在态度、政治信任与参与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知觉行为控制与参与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解构了七个构念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验证了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的重要中介作用,为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中央与地方政府提高对社会资本经济行为的把握,了解什么样的PPP项目对社会资本具有高吸引力,什么样的PPP项目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并在必要时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内容调整,或是对社会资本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从而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PPP项目建设之中。然而,相较关于政府应如何对社会资本进行选择这一主题的广泛探讨,社会资本如何对PPP项目进行选择,即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这一研究主题却较少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一方面,现有研究对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尚未进行系统性的识别与刻画;另一方面,对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作用路径与形成机理等重要问题的探索也较为有限。
鉴于此,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研读、关键事件法、内容分析法、二元Logistic回归、多案例研究与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开展了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案例比较、假设推演与基于大样本统计的实证检验。本研究旨在拓展与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为各级政府对PPP项目进行内容设计与对社会资本进行政策引导提供意见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本研究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基本要素——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刻画,最终获得了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19种影响因素。随后通过对319份问卷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了19种影响因素与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社会资本规模、社会资本的融资能力、社会资本的PPP经验、社会资本的战略需求、项目利润预期、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府信用、项目所在地公众的支持程度与项目所在地PPP市场情况,共计9种影响因素与社会资本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显著,表明这9种影响因素与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存在紧密直接的关联。
其次,本研究对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作用路径进行了探索。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19种影响因素是通过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政治信任四种机制对参与行为施加影响;其次,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参与认知是影响因素与参与行为之间的“理论黑箱”,这种参与认知又是由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所共同构成;再次,基于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参与认知结果——高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高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低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与低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最后,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参与认知与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有着很强的关联,在本研究的六个案例项目中,高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对应着不参与,高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对应着参与,低参与意愿-低感知风险则对应的是不参与,而低参与意愿-高感知风险所对应的结果相对复杂,存在着参与与不参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最后,本研究基于理论推演与案例分析构建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政治信任、参与意愿、感知风险与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七个构念之间的假设关系,并进行了基于大样本统计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均对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有着正向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又对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有着直接的正向作用,这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在PPP项目情境下对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同样具有解释力。同时,社会资本对政府的政治信任同样对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有着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因素的提出与验证,是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良好补充;其次,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政治信任均对感知风险起负向作用,而主观规范与感知风险之间的负向关系并不显著;再次,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的平行中介效应在态度、政治信任与参与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知觉行为控制与参与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解构了七个构念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验证了参与意愿与感知风险的重要中介作用,为PPP项目社会资本参与行为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