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硬化的广场、道路,隔绝了城市与大地的物质能量交换,城市生态环境,尤其城市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缓解城市雨水问题,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以生态滞蓄替代硬化快排,构建综合性雨水调蓄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因水而兴,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代先民形成了系统的排水理念,包括城市周边水系的处理、城市排水区域的划分、各区域雨水设施的安排等,共同保证城市雨水的排放和传统空间的完整。本文研究从材料、城市实例、典型设施和现代化应用四个部分展开对古代排水技术的解析,分四个章节展开。第二章,研究土、砖、石等原始材料在古代排水设施中的应用与发展演变。古代人民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建立了适应各材料属性的构筑形式,保证传统庭院空间的排水;梳理各材料发展历程,分析对应的强化措施和空间形式,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以西汉长安城和明清北京城为例,着重分析城市结构演变与周边水系关系,剖析排水设施的运行机制和典型设施,解读古代城市雨水设施在前期规划、系统安排和营建方式的处理方式和生态效果。第四章,选取典型雨水设施,基于不同的功能要求,形成对应的营建形式,对比集水设施和蓄水设施在不同时期的形式演变,得到古代雨水设施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从更长的历史维度解析设施的生态性。第五章,研究北海团城雨水系统现代化应用的不同方向及对应成果,并依据个人观察提出个人发明及其改良设施,揭示古代排水技术现代化运用的巨大潜力。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植根于古代城市建设,对其排水效果和生态作用的系统梳理,对当下城市雨水设施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