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广告语言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已不再是以单一的文本形式呈现,广告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呈现出集合图像、色彩、声音、三维动画等非语言符号共同传播的复杂形态,体现了交际固有的多模态性。然而,广告语篇绝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语篇设计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对消费者进行控制的工具。因此,参与构建广告语篇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均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识形态意义,它们共同服务于意识形态渗透过程。
本文选取了2010年度《中国日报》中17篇英文商业广告作为语料,包括7篇汽车类广告,6篇宾馆类广告和3篇其它类别广告,遵循批评话语分析的分析理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分析对象由传统的文本语篇扩展到兼有文本与图像的多模态语篇。本文尝试集合两种理论框架把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系统纳入统一的研究范围。对广告中的图片采用Kress和Leeuwen提出的图像语法的分析方法,对广告中的文字采用NormanFairclough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分析框架,并从及物性系统和人称系统两个角度对文字进行批评性分析,旨在探讨多模态广告语篇中图像和语言符号模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明析图像和语言部分在意识形态渗透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及相互合作关系,从而揭示隐含于两种符号模式中的意识形态操控手段。
对广告图片的研究表明,语篇设计者通过多种再现过程,尤其是行为过程、反应过程和象征过程等实现图像的再现功能。接触、社会距离和视角是设计者用来实现图像的互动功能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意识形态渗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宾馆类的广告中,提供类图像被大量运用来建立与受众之间看似平等友好的关系,使广告信息看上去更加真实可信。亲密距离和个人近距离常被用与建立与受众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唤起受众对产品的强烈需求,实现对受众情感上的操控。而在汽车类广告中,社会远距离甚至是公共距离被广泛运用,以突出其产品的独特性和高贵的品质;仰角度的运用刻画出了名牌汽车的英雄形象,提高了品牌的地位。图像的构图过程主要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来实现。图像中的不同符号系统的位置并非随意安排,各元素的布局都体现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意义。“顶部.底端”结构被运用于强化产品的权威性和高贵性以及凸显文字信息的可靠性和实际性。大小尺寸、色彩、色调值、焦点等要素也常被运用于确保产品最独特最吸引人的地方,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广告中的语言特征同样也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渗透过程。对文字的及物性系统研究表明,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是广告语篇的主要过程。在汽车类广告中,广告主采用物质过程来现产品的权威性和主动性,塑造公司自信、勇敢无畏、蓬勃向上的光辉形象;在宾馆类广告中,广告主采用物质过程展示其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带给消费者意想不到的体验;采用关系过程引起受众对产品特性的重视;采用心理过程营造一种与受众之间想象中的交流语境,唤起受众情感上的需求,实现与受众情感上的交流。对文字的人称系统分析表明,广告中第一人称复数“we/us/our/”等形式和第二人称“you/your”等形式使用最多。广告主高频率地使用这些人称代词,目的在于形成与受众面对面的对话,拉近与受众情感的距离,增强说服效果。
本文揭示了《中国日报》中商业广告中的的图片和文字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运用各种符号对消费者进行情感、态度、观念上的控制。研究表明,宾馆类广告努力迎合并激励受众对归属感的强烈追求,对爱和浪漫的追求以及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汽车类广告努力迎合并激励受众对名誉、财富、社会地位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强烈追求。广告主都企图把豪华和典雅与浪漫和幸福联系结合起来,把高贵和奢侈与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结合起来,从而间接地宣传了一种提倡高消费、追求奢侈生活的意识形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