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增长,其发作突然,病情反复,疗程漫长,并发症众多的特点及因患者长期疾病困扰在情绪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本病的临床疗效不甚理想,患者对治疗后症状改善、长期服药副作用等方面仍不满意。本病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经过两千余年的临床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治方法,尤其作为非药物治疗的针灸疗法逐渐被医学界认识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腹针作为近代发明的一种新型微针疗法,其无痛、安全、有效的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而且随着国内外关于腹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诸多研究进展,腹针机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于拓展临床应用,明确优势病种,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本研究正是此背景下,基于腹针理论对本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腹针“调神通窍法”,并以该法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为研究课题进行相关临疗效观察,客观评价此疗法在本病实际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及耳鼻喉科就诊,符合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拟定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腹针治疗组和药物对照姐,每组35例,两组分别给予腹针调神通窍法针刺治疗和鼻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鼻症状总积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焦虑自评(SAS)、抑郁自评(SDS)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观察点的评分差异及最终临床结局,统计分析腹针调神通窍法对该病的临床疗效。腹针组治疗选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左)、中脘下、上风湿点(双)、天枢(双)、大横(右)、气旁(左)。辨证加减:肺虚感寒加外陵,脾气虚弱加滑肉门、肾阳亏虚加气穴(双侧)。对照组治疗: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个鼻孔各2喷(每喷含布地奈德64 μg),早晚各1次,症状缓解后每个鼻孔各1喷,每日1次。评价指标以TNSS、TNNSS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评价SAS、SDS,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共3个观察点进行上述4个量表评分记录,参照指南评定标准,计算症状和体征的总分来评定疗效,计算公式:有效率=(治疗后总分一治疗前总分)/治疗前总分*100%,≥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根据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将显效与有效定义为良好结局,将无效定义为不良结局,最终汇总分析。结果组内比较,腹针组与药物组在第2周,第4周两个观察点TNSS、TNNSS、SAS、SDS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可明显改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伴随症状及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态。两组组内比较第4周与第2周发现,腹针组TNSS、TNNSS、SAS评分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S治疗第4周与治疗第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组TNSS、SAS、SDS评分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N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药物组无论是在临床症状还是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上,治疗2周后改善速度减缓,在鼻部伴随症状方面,药物组在治疗2周与4周无明显好转,而腹针组鼻部症状及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速度较为平稳,持续改善。组间比较,在治疗2周及4周后腹针组TNSS、TNNSS评分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针组良好结局即总体有效率84.4%,与西药组良好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的观察,说明腹针调神通窍法在改善鼻部症状及伴随症状的起效速度及改善程度上弱于鼻喷激素药物治疗。但两组在治疗2周及4周后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腹针调神法在改善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态方面能达到与药物组同样的效果。在试验过程中,药物组有2例出现鼻腔干燥,1例出现涕中带血,不良反应率为10%,而腹针组未诉明显不良反应,从长期治疗来看,腹针组安全性较鼻用糖皮质激素要好。结论(1)腹针调神通窍法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可以降低患者鼻部症状及伴随症状评分及焦虑、抑郁状态评分,缓解症状,但在起效速度及短期内症状控制程度上弱于鼻用糖皮质激素。(2)腹针调神通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平稳、持续改善,尤其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心理状态,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具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