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纳米超声微泡的制备、表征及其靶向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me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两大主要原因是:1)发现晚:目前现有的影像检查手段难以在发病初期及时诊断,因此很多患者被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2)耐药性:大部分患者对铂类药物初始治疗有效,但停止治疗后一段时间复发,间隔亦越来越短。因此,探究一种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新型药物从而改善卵巢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迫在眉睫。超声微泡是一类已经应用于临床超声诊断的超声造影剂。在超声的作用下微泡可以散射强超声信号,达到增强超声成像的目的。同时微泡也可以加强空化效应,因此在基因转染、药物传递等方面也有一些应用,然而目前的超声微泡大多为微米级,无法通过血管内皮间隙到达肿瘤组织部位,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制备纳米级超声微泡CD44-NBs,以实现超声诊断与声动力治疗的有机结合。方法1)纳米超声微泡CD44-NBs的制备及表征:制备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利用透射电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的形貌及分散性;通过动态光散射系统测定其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姜黄素包封率及药物释放情况;体外超声辐照CD44-NBs后,观察其相变能力。2)纳米超声微泡CD44-NBs的体内外靶向性评价:首先探讨卵巢癌组织中CD4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卵巢癌细胞株CD44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检测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对卵巢癌细胞株的体外靶向性;近红外活体成像检测其对卵巢癌荷瘤鼠的体内靶向性;通过体内外超声实验探究其超声成像效果。3)纳米超声微泡CD44-NBs靶向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其体外安全性;通过血生化指标及病理切片检测其在体内的安全性;观察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生存期分析等探究其体内治疗作用。4)纳米超声微泡CD44-NBs声动力治疗卵巢癌的杀伤机制研究:检测超声辐照CD44-NBs后活性氧的产率;通过细胞平板克隆、划痕迁移和侵袭实验探究其对卵巢癌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其逆转肿瘤耐药相关机制。结果1)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在透射电镜下为圆形,表面较为光滑规则,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202.4±1.8 nm,分散性良好;姜黄素的包封率约为93.34%,载药量为8.7%,全氟己烷的包裹量约为77%;4°C放置一周,水合粒径和包封率均未发现明显改变,稳定性良好;在超声治疗仪上处理2分钟后,微泡平均直径为829.8±5.1 nm,CD44-NBs纳米微泡在超声激发后实现了纳米级向微米级的转变;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得,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材料中的姜黄素会被不断释放出来。2)探讨卵巢癌组织中CD4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有腹水及淋巴转移的患者组织CD44的表达率更高;FIGO分期越高,CD44表达越强;流式细胞仪分析卵巢癌细胞株CD44表达情况:SKOV3细胞CD44表达高达99%,而ES-2细胞CD44表达为20%左右;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检测显示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对CD44阳性卵巢癌细胞株有较好的靶向性;近红外活体成像证实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可以更久地聚集在肿瘤组织中;体内外超声成像实验显示:相比脱气水的无回声信号,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在超声激发后显示为强回声信号,可以进行超声成像。3)纳米超声微泡CD44-NBs体内外安全性评价和治疗实验可以发现:在体外浓度达到100μg/m L时,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仍具有较好的细胞安全性;对荷瘤小鼠的主要脏器无明显损伤,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未对裸鼠自身产生其它毒副作用;CCK-8测得CD44-NBs+US组细胞存活率最低为10.45±5.8%,有较好的体外杀伤作用;体内通过观察小鼠瘤体变化、生存期以及肿瘤免疫组化发现CD44-NBs联合声动力治疗有较好的抑瘤效果。4)CD44-NBs纳米超声微泡在进行超声处理后活性氧的产率明显上升;通过探究其对卵巢癌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发现CD44-NBs联合声动力治疗组细胞克隆形成率、迁移和侵袭能力都明显下降;使用Western Blot和qRT-PC发现CD44-NBs可以降低细胞P-gp表达、增加p38 MAPK、Beclin 1的表达,从而增强声动力治疗效果。结论本课题成功制备了靶向CD44的超声纳米微泡(CD44-NBs),其内部包裹有声敏剂姜黄素和可以提高肿瘤部位含氧量的全氟己烷。在低功率超声作用下,全氟己烷会经历从液相到气相的转变,使纳米级微泡转变为微米级微泡并成像;当微泡破裂时,包裹在其中的药物会释放出来,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靶向能力,也即在超声激发下,实现诊疗一体化。超声纳米微泡中全氟己烷既可以作为超声造影剂又可以为声动力治疗提供氧气,从而显著改善声动力治疗卵巢癌的疗效。总之,本研究为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型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石墨烯以其单原子层结构及独特的能级,其载流子输运特性受表面化学状态影响,其电导或场效应电导具有强烈的表面吸附分子敏感性,以此原理制成的化学或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低检出限、低成本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以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为基础的石墨烯垂直场效应晶体管(Vertical Graphen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VGFET)具有高开关比的特点,其平面结构对局
近年来随着核心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新型传感器价格的下降,以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移动机器人是多个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涉及高精度定位、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等多项机器人技术。其中高精度定位和环境感知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环节。然而,现有的移动机器人受应用场景固定、定位稳定性不高、环境交互能力弱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可用性不高、实际经济产出较低。基于上述的需求,本文围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计算电磁学(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CEM)已经发展成为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例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信号完整性分析(Signal Integrity,SI)、无线设备的比吸收率(S
材料形式的丰富增添了人们对物理世界操纵的自由度。超材料的出现不仅使科学界对电磁参数的认识加深了一个层次,并且由于超材料单元本身具有强大的电谐振和磁谐振,非常便于电磁现象的调控以及装置设备的研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电磁相关领域的发展。超表面是由亚波长尺寸的超材料结构在二维方向上延拓而形成的平面阵列,它在媒质交界面上引入突变的电磁响应,进而对空间波或者表面波灵活调控,由此激发了一系列轻便超薄的电磁波控制
随着城市扩张以及多模式交通网络体系越来越成熟,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中子网络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多模式交通枢纽,对于优化存量资源,提升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整体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枢纽在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交通供给特性与换乘行为特性在网络中的影响分别独立开展研究,且在多模式交通网络环境下,考虑多种换乘方式时不同类型
近年来,基于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的可穿戴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已逐步商业化。然而,通过生命体征数据来反映人体健康程度是有限的,因为它不能在分子水平层面提供人体新陈代谢方面的信息。汗液作为人体体液的一种,其成分含有大量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物质,如无机盐、有机小分子、蛋白质、激素等。对汗液中的这些成份进行分析能够获得诸多人体健康信息如饮食状况、压力程度、电解质平衡、水合作用等等。传统的汗液分析往往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的不断重视,电动汽车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驾驶体验好等优点,但也面临着续航里程短,充电慢,充电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普及使用。科学合理地引导电动汽车出行,完善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可以缓解出行者的里程焦虑,促进电动汽车的有序发展。本文基于交通网络流理论,以电动汽车出行为研究对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等优点,而梁柱节点连接问题是影响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混凝土环梁节点作为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一种节点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钢管在节点区断开,该节点形式保证了节点区与框架梁端的混凝土成为一体,传力路径简单明确。但由于混凝土脆性的特点,在局部压力作用下,普通混凝土环梁节点节点区混凝土开裂现象较为严重,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相
近年来,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由于钢材的可回收利用性,采用钢结构桥梁对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有效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不断凸显。因此,轻型化、工业化、组装化桥梁建造在未来将占据桥梁建设的主要地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蜂窝梁外观的新型钢结构主梁——正八边形钢板腹梁。依托江苏省“
第一部分circHIPK2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目标: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NSC分化的神经元可以替代因损伤、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而丢失的神经元。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表达丰富,但circRNA是否参与NSC分化的调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