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曲率、地形起伏度、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到河流的最近距离、到湖泊的最近距离、到国道的最近距离、到县道的最近距离、到铁路的最近距离、到高速公路的最近距离、人口密度等13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乌海市2000年-2018年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并分析其生态环境随时间、空间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曲率、地形起伏度、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到河流的最近距离、到湖泊的最近距离、到国道的最近距离、到县道的最近距离、到铁路的最近距离、到高速公路的最近距离、人口密度等13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乌海市2000年-2018年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并分析其生态环境随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并应用随机森林模型判定影响乌海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18年期间乌海市生态环境以改善为主,其中2005年的也态环境最差(平均生态环境敏感指数=0.100),2018年的生态环境最好(平均生态环境敏感指数=0.111)。乌海市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但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其中乌达区的生态退化面积达到最大(205 km2),海南区以不变为年,不变区域面积为661.74 km2,海勃湾区以改善为主,其改善面积为515.16 km2。人口密度、到河流的最近距离、到高速公路的最近距离、到国道的最近距离、到湖泊的最近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地形起伏度、到县道的最近距离、到铁路的最近距离是影响乌海市生态环境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人口密度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从地形、环境和人为等3方面选取对生态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的13个扰动因子,探究影响乌海市生态环境随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并为资源发展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意见。
其他文献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施用污泥及城市污泥对土壤作物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Pb、Cd污染城市污泥的施用对土壤中Pb、Cd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群影响和作物对Pb、
目的:研究VEGF、KDR、MMP-9和CD105在宫颈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宫颈浸润癌(ICC)、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NCE)中VEGF
公平和效率是体制改革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政府有义务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政府在干预卫生服务市场时,其政策目标是提高效率、改善公平.提高效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逐渐倾向于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是相对于发达国
提出了基于快速成形和生物医学技术的人工生物活性骨制造方法,能通过适当的材料和成型工艺制作出模拟真实骨骼内部组织的三维孔腔结构和内孔三维网状构架,并填入自固化磷酸钙
点胶工艺在电子封装技术上的应用,是随着电子产品尺寸不断地微型化、数量规模不断地扩大化应运而生的。全自动点胶机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通过三轴联动将点胶阀定位到空间
我国寒旱区野外环境内蕴藏着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其战略地位突出。寒旱区野外环境观测体系在寒旱区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应用于寒旱区野外环境观测的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着观测网络地址空间不足、无法与IP网络实现端到端通信等弊端。因此,论文基于6LoWPAN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合寒旱区的野外环境监测系统。该研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为未来构建寒旱区跨学科、跨区域的
遥感变化检测技术是以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以知识库为辅助对不同时段的目标、现象、过程状态的变化进行探测、识别及分析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多源数据的获取、原始数据预处理、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性质确定、变化信息后处理及检测精度评价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判断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鉴定变化的类别,评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模式。随着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的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深度学习算法已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促使农业发展进入了精细化、智慧化的阶段。“3S技术”、“作物模型”等也成为了各国农业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我国作物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