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物流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的高度,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被削弱。粮食物流“四散化”,即“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作业形式因其在提高粮食物流效率、节约粮食物流费用、降低粮食物流损耗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而成为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福建省目前在粮食物流的作业过程中仍以传统的包粮方式为主,截止2012年,全省“四散化”作业比例仍在我国平均线以下,属于沿海省市中较为落后的地区。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福建省粮食局于2007年正式出台了福建省“四散化”工程建设规划,即本文背景,其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散粮物流比例须达到50%以上,其中通过水运入闽(国内)的散粮物流比例达到80%,初步实现全省粮食物流“四散化”。但目前在工程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距离规划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为了与以散装物流为主的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目标接轨,促进福建省粮食物流“四散化”建设的持续协调发展,进而提升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及粮食产业综合竞争力,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大量参考文献,走访省粮食局各部门及福州中央粮库、泉州南岸官桥粮食城、厦门港招银港区,运用比较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对所收集的福建省粮食物流历年资料数据进行归类统计,从物流流量和流向角度分析福建省“四散化”工程的发展现状,提出现有的优势和两大重点问题,即未来工程目标物流量的超前预测和工程配套建设不足。针对此,本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根据工程量化指标比例预测福建省未来5年的散粮工程目标物流量和水路入闽散粮工程目标物流量,并进行拟合度检验。同时本文还提出包括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设施以及发展多种散粮运输方式在内的配套基础建设措施,以及由政府规划引导、技术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培育、人才队伍培养组成的措施实施保障,以进一步推进福建省粮食物流“四散化”工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