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加工制备PBT蓄能发光复合材料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蓄光型发光材料是一类经日光、灯光等可见光照射后,在暗处长时间发光的聚合物功能材料,它是由稀土发光粉体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交通运输、夜间作业、消防应急、纺织服装等领域。PBT树脂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成为有机蓄光型发光材料的常用基体材料。然而,在共混法制备有机蓄光型发光材料时,由于PBT树脂粘度高,使得稀土发光粉体在树脂基体中分散较差,影响后续的成型加工,从而影响了制品的最终性能。本论文以环形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低聚物为原料,利用其高温下的低粘度特性,经反应性加工制得PBT蓄能发光复合材料,以改善稀土发光粉体在基体中的分散性。系统研究了反应性加工工艺对CBT开环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合适的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不同发光粉体含量的PBT蓄能发光复合材料,研究了稀土发光粉体对聚合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多种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稀土发光粉体/PBT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为优化该材料成型工艺奠定理论基础。经上述研究可得如下结论:1.CBT开环聚合工艺研究;CBT树脂在190℃以上时即可发生开环聚合生成PBT,随温度升高,CBT的聚合速率加快,聚合时间缩短,为满足反应性加工的要求,开环聚合的适宜温度在225~245℃。在该温度范围内,反应达30min后CBT的聚合过程基本结束,特性粘度值均达0.8dL/g以上。而在高温下(≥235℃)长时间的停留(>30min)反而会引起产物特性粘度值的下降。2.CBT反应性挤出制备PBT蓄能发光复合材料;按照上述选定的适宜加工条件,制得5、10、15wt%稀土发光粉体含量的PBT蓄能发光复合材料,其特性粘度值均在0.92dL/g左右,分子量满足材料成型加工要求。随着基体中发光粉体含量的增加,发射光谱峰值强度成倍增大。与传统共混法相比,CBT反应性加工制备的PBT蓄能发光复合材料中稀土发光粉体具有更好的分散性。3.稀土发光粉体/PBT共混体系结晶形态分析;偏光显微镜分析可知PBT具有典型的球晶结构,添加发光粉体后PBT的晶粒尺寸变小,并随着粉体含量的增加,呈现出球晶细化的现象。同时,体系的结晶峰温随粉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半结晶时间随之减小,可见,稀土发光粉体促进了体系的结晶过程,且粉体含量达15%,结晶速率最快。4.稀土发光粉体/PBT共混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利用不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体系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Mo法可很好的描述该体系的非等温动力学结晶过程。在低降温速率下,发光粉体的加入可加速体系的结晶过程,然而当降温速率达25℃/min以上时,较高浓度的发光粉体反而会降低体系的结晶速率。
其他文献
城市在人类非农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发展进步。如今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实现或将要达到“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在阐
<正> 近年来,我国中药工业空前发展,市场购销活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药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活跃,
从工程造价在招标时的作用以及在合同执行时的作用两方面,探讨了工程造价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工程造价水平的具体对策,
本论文采用遇水膨胀橡胶和遇油膨胀橡胶共混的实验方法制备遇油水膨胀橡胶。制备出能在油水混合环境中实现膨胀的密封材料。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制
<正> 本文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咳嗽这一常见疾病的辨证用药特点,探讨李氏对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归纳如下: 选药灵活广泛,注重药性寒热温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共收
目的:通过观察肝郁气滞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中,同时观察患有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慢性胆囊炎各自的临床疗效,以期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子宫肌瘤与甲状腺结节、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经济信号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巨大,国家粮食政策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影响粮
以氮化铝(AlN)、钨(W)为原料,在1700℃,50MPa压力下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AlN-W复合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介电频谱分析,研究了导电相W含量对复合陶瓷致密性、导
根据加工过程的不同,茶叶可以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绿茶是典型的不发酵茶,以茶树新稍为原料,经高温杀青、再经揉捻、干燥等工艺过程制成茶叶。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因
增强现实是指在现实世界中通过适当的附加一些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信息,以增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增强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