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安全保障是基本民生问题,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对于饮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与水源地安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各部门和各级政府也开展了很多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工作,水源地的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水平与国家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是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类型之一,与湖库型水源地相比,流动性大、开放程度高、涉及面广,且涉及上下游跨区域的协调问题,目前河流型水源地水量安全保障、安全管理等体制尚不完善,研究方法也尚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等,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为基础,从水量、水质、监控及管理,系统地总结了与水源地及河流型水源地安全保障相关的管理现状、研究工作和成果,然后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方式,对涪江流域重庆段17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分析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以水资源综合管理和系统分析为方法,研究分析了河流型水源地的特点和安全保障需求,从水量、水质、监控及管理3个方面构建了安全保障机制,并初步提出了涪江重庆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①针对涪江重庆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的调研结果表明,存在取水口水量及水位不能持续保证、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不达标、区域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参差不齐、植被覆盖不足、取水口在线监控设施不完善、巡查工作不到位、流域沿线部分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不合理、跨部门及跨区域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安全风险。
  ②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主要特点是流域性、水功能区间杂、跨区域性、流动性、高风险性和突发性,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部分法律之间存在冲突,且重制定轻实施;监测监控水平欠佳;河流型水源地安全管理协调机制尚有待完善;公众参与相对不足;尚存在一些“跨区域的特殊问题”,如水源地“点”上保障措施相对完善而跨区域“线”上保障措施不足、水量安全保障相对弱势、缺少取水口水位和水量的“供给侧”保证措施、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水功能区划分尚待进一步协调、河流型水源地实时安全预警及实时落实监控困难、生态基流为饮用水水源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城市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但跨区域协调工作机制尚不具体、河流型水源地安全保障的资金支撑需要新思路等。
  ③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机制包括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安全监控及安全管理3个方面。水量安全机制包括强化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河流及水源地水量分配制度、保证水量调度工作顺利实施。其中,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同时具有水量和水质两个维度,本文基于水源地水量管理的要点及难点,从水源“供给侧”的角度,提出建设水源地水量保护区和保护水位。另外,应急备用水源地可选范围窄、建设难度大等是影响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的重要因素,研究基于节约成本、备用水源与原水源水质相近等原则,分别从同一水源、其他独立水源两个方面,提出了8种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模式。水质安全机制包括强化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制度及实施工作、深化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构建流域及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体系、构建对排污单位的约束机制。安全监控机制包括构建常规监控和信息化监控结合等综合监控机制、加强监控设施建设、完善水源地巡查制度。管理机制包括健全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水源地费用保障制度、制定“一河一策”管理协议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河流型水源地安全保障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强化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及跨区域联动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的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重视培训相关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④以涪江重庆段水源地为试验对象,初步提出了调研区域内水量安全和水质安全保障措施。其中,水量安全保障措施主要为了持久保证水源地取水口水量及水位,包括强化涪江流域及三区的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制度、地方部门制定因时因地的取水计划、加强水源地涵养工程的建设等保障机制,并以涪江潼南段为例,论证了人工运河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可行性。本文提出优化取水口位置及合并取水口等是协调涪江重庆段水功能区与水源地保护区分布矛盾的有效措施。强化偏远乡镇区域的水源地管理及考核制度,缩小各水源地之间管理水平差异。加强资金投入,完善涪江重庆段省界、市界、风险源、取水口等重点监测断面的在线监控设施布设及信息平台建设。另外,涪江流域面积较大,通过建立涪江流域水源地管理部门,同时制定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机制,协调保障涪江重庆段河流型水源地安全。
其他文献
三峡工程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其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导致三峡库区频发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库区边坡在水位升降作用下所形成的一段高程约为30m的周期性水位涨落带,被称为消落带。消落带岸坡在库水升降、波浪淘蚀等其它外力作用下,岸坡不断地被改造,成为了影响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地带,其中库岸边坡消落带岸坡岩土体本身的劣化特征和整体稳定性未见系统研究。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建筑结构在漫长的服役生涯中将受到诸如爆炸、冲击、火灾等偶然事件的威胁而发生局部损伤破坏。若结构本身缺乏足够的鲁棒性,该局部损伤将迅速向剩余结构蔓延,并最终引起结构整体倒塌或者与初始损伤不成比例的破坏,这就是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倒塌。尽管结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以1968年伦敦Ronan Point公寓、1995年俄克拉荷马的联邦大楼以及
学位
意外荷载引起的结构初始局部破坏可能导致相邻构件破坏或整个结构连续倒塌。近年来,结构连续性倒塌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引起学术界对结构连续性倒塌的高度重视。而部分竖向承重构件失效后,提高剩余结构的承载力被认为是抵抗结构连续倒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研究剩余结构构件的传力机理及增强剩余结构抗连续倒塌的能力,对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防止重大工程灾害的发生、减少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
在极端的荷载情况下,金属延性断裂因为大变形和非线性的出现,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随着钢结构的不断发展,高强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在地震作用下,高强钢承载力很强而延性较低,结构在加速的塑性发展中,断裂会很快发生。在结构突变、连接接头等应力集中区域,构件在大应变状态下的损伤和塑性断裂是影响结构整体承载力性能和连续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断裂力学,通常假设已有的宏观裂纹或几何缺陷出现,在初始
学位
苯扎贝特(BZF)和环丙贝特(CPF)是典型的贝特类血脂调节剂,用量较多、使用较为广泛。因它们特殊的物化性质,不易被水处理厂的传统处理工艺去除,因此大量残留在各类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模拟太阳光照射N、F掺杂的TiO2纳米管阵列(NF-TNTAs)是一项绿色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因此,本文采用此技术对BZF和CPF进行降解,并研究降解过程的动力学、效能、机理和常用水质影响因素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入各种各样新建的城市,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大。这样的情况同时出现在中、高烈度区域的城市中。对于城市中由于建筑功能等原因而无法使用联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多高层建筑,传统的钢板混凝土单肢剪力墙很难满足抗震设计要求;而对于采用联肢剪力墙体系的结构而言,剪力墙的连梁跨度或开洞宽度往往取决于建筑、设备等非结构因素,连梁设计复杂,施工繁琐,经济性不佳。结合混合联肢剪力墙“双重抗
学位
双周期梯形波纹板是一种轻质高强吸能特性较好的新型结构,其形貌是沿两个平面方向均呈周期性梯形波纹变化,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向变化波纹板的研究上,对双周期梯形板的力学特性与结构参数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限制了该结构的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波纹形状的周期远小于整个板结构尺寸的特点,选取凸起为中心的典型代表单元-单胞为研究对象,以变分渐近法为理论基础,结合有限元离散技术进行计算,为双周期梯形波
输电线微风振动是其上下两侧产生的非对称排列的旋涡持续作用在输电线上的自然现象,而防振锤是控制微风振动的一种可靠有效且经济的消振装置。现有的防振锤主要通过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原理来控制振动,例如Stockbridge防振锤。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式阻尼器比非碰撞式阻尼器有着更优越的耗能能力,碰撞相比于非碰撞会额外产生冲击耗散,进而提高阻尼器的能量耗散。基于此思想,将碰撞引入到防振锤中,在传统的Stock
学位
灾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输电线路的风致破坏与下击暴流相关,而下击暴流的发生具有强烈的随机特征,每一次发生的速度与形状等参数均不完全相同。与此同时,实际情况中的输电线路的工况也具有多样性,例如,输电塔线的形状、高度以及档距等往往是根据占地面积、经济性等因素选定。因此,有必要从不同风场参数和塔线参数出发,系统的研究下击暴流对输电塔的作用规律。本文以滇西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的不同高度
以生物电化学理论为基础的生物电极反硝化工艺,可以直接利用阴极电流电子充当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有机物的依赖。在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生物电极反硝化工艺不仅可以回收能源,还能在治污的同时防止二次污染。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污泥接种物来寻找培育高盐状态下电极反硝化生物膜的最佳方法,获得可直接利用阴极电子的嗜电脱氮菌群(电能营养型脱氮菌群),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电流强度和阴极溶液pH值对高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