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M模型的低碳钢与高强钢的断裂失效模拟及其应用于T-stub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极端的荷载情况下,金属延性断裂因为大变形和非线性的出现,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随着钢结构的不断发展,高强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在地震作用下,高强钢承载力很强而延性较低,结构在加速的塑性发展中,断裂会很快发生。在结构突变、连接接头等应力集中区域,构件在大应变状态下的损伤和塑性断裂是影响结构整体承载力性能和连续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断裂力学,通常假设已有的宏观裂纹或几何缺陷出现,在初始裂纹的位置会产生集中应力和局部应变,建立了基于应力强度因子K和路径无关的J积分理论。但是该理论对于正常结构中,通常是无宏观缺陷的状态并不适用,且忽略了材料里的微观机制,很难预测受力过程中的损伤状态。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微观机制的方法去讨论金属结构的延性断裂。传统的弹塑性模型,往往会极大地高估构件的荷载位移响应,无法捕捉到极限值,也无法很好的模拟实际的荷载位移曲线。
  金属断裂是一个复杂的损伤过程,损伤的发生、材料的劣化和最终断裂都与材料塑形的发展有关。单轴拉伸断裂和剪切断裂是两种典型的结构构件破坏模式。在研究金属延性断裂中,应力三轴度、等效塑形应变、损伤因子D等参数与损伤断裂密切相关。
  因此在本文中,选取了两种金属材料,包括低碳钢Q235和高强钢Q690,设计了不同的拉伸组和剪切组试件。在拉伸组中,对拉伸试件开了不同的槽口模式,以此构造不同的应力三轴状态。对所有的试件采用DIC视频应变仪进行测量,以此获得准确的荷载位移、应力应变情况以及加载过程的图片。实验在重庆大学综合实验楼力学实验室进行,拉伸仪器选用的SANS伺服液压万能拉伸实验机,本次实验的拉伸加载速度为1mm/min。将所有试件都加载到完全断裂之后,以期获得整个加载过程,并用DIC完整记录。
  基于同于有限元平台Abaqus开展试验试件的建模和分析。采用基于连续体损伤力学(CDM)模型理论的标定方法对各种初始几何条件的拉伸或剪切材性试验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将基于传统的弹塑性本构的无损伤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发现两条曲线的分岔点,确定损伤的起始点。本文发现,除了标准无槽口拉伸试件中损伤起始点位于荷载位移极限值点,其余组损伤起始点均位于刚刚屈服的时刻,即认为试件进入塑形状态时,便开始损伤。
  接着通过“trial and error”的不断试错的方法对各组试件的损伤规律进行标定,最终得到与实验完全拟合的曲线,并获得各组试件的不同损伤规律。由于应力三轴度分布状态不同,不同组之间的等效塑形破坏位移完全不一样。同时,实验发现Q235钢的各组损伤因子D在断裂时刻较为一致,而Q690钢断裂时刻的损伤因子D各组之间有所不同。Q690高强钢整体上也较Q235钢损伤程度更高。
  对FE模型划分了不同的网格尺寸,并讨论了网格尺寸对损伤断裂模型的影响,提出了与网格特征长度有关的损伤规律拟合公式。最后,将得到的Q235钢材损伤规律应用于T-stub节点中进行FE模拟。在T-stub的实验中发现,断裂主要发生在焊缝附近的区域,出现拉通撕裂破坏。因此,对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进行了加密,并带入前文得到的损伤规律曲线以及由标准试件得到的传统的弹塑性本构,最终得到了与实验结果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本文基于CDM模型探讨金属延性损伤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以后继续深入研究以及科学拓展都有深刻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超过200米的高土石坝越来越多。堆石料具有就地取材方便、变形小、强度高的特点,已在高土石坝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强震或者复杂应力作用下,会导致堆石料发生颗粒破碎,从而导致原工程设计初始颗粒级配发生改变,影响着高土石坝的安全稳定。堆石料颗粒破碎导致高土石坝产生沉降和变形,造成面板脱空和开裂,从而导致高土石坝防渗系统破坏。目前国内外关于颗粒级配及破碎演化对堆石料的强度变形及临界
学位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指导以及规划等,目前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存在着盲目上马,照搬城市污水处理模式的问题,难以适应小城镇污水处理的实际需求。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压力,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决策过程更加的科学及合理,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方案比选提供更充分和可靠的证据,从而选出最适合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根据小城镇污水特点、小城镇污水治理难点、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以及小城镇污水处理
学位
钢筋(Reinforcing Steel Bars,Rebars))设计是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结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且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Elements,PCEs)在民用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设计规范的要求,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处要求布置一定数量的钢筋。连接处设计与施工质量对构件的受力性能有较大影响。由于钢筋
为达到规划的滇池水质目标,“九五”至“十三五”期间在滇池流域构建起了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截污的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其设计目标之一为对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达30%,目前已从理论上获得验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进入滇池污染负荷,以30%农业农村污水截留率为基础建立可实现高效截流井进行自动化控制、雨季截污干渠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运行、污水处理厂和水质净化厂的联合调控运行的智能化平台。考虑到污水截留率30%的目标制定是
学位
预测滑坡发生的时间是地质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基于对位移监测数据的分析,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速度倒数法由于其使用简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1965年,斋藤基于经典蠕变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滑坡破坏时间的方法。此后,Fukuzono在前人研究和大比例尺边坡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提出边坡破坏前地表位移速度的对数与最终阶段地表位移加速度的对数成正比。Voight基于Fukuzon
学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通常定义为抗压强度超过150MPa的水泥基胶凝材料。UHPC具有优异的抗渗、拉压性能,是高强度耐用结构设计时的最优解决方案,目前UHPC已被广泛用于桥梁、人行道和房屋等诸多建筑结构领域。UHPC通过仔细控制其组成颗粒的尺寸和分布并掺入不连续的钢纤维,提高了抗压强度,延性和耐久性等材料性能。但是UHPC的成本较高,同时缺乏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使它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了限制。随着
在岩土工程中,压力(应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在岩土工程计算、结构设计中是重要参考指标;同样在工程建设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例如隧道施工中的初期支护的受力状态,对于判断其稳定安全十分有帮助。正是由于压力(应力)参数对于岩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决定了压力传感器在岩土工程中的发展。  压力传感器与电子采集、传输等设备形成的监测技术也被广泛研究并应用在各个领域。而在岩土工程中,基于压力传感器的应力
三峡工程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其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导致三峡库区频发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库区边坡在水位升降作用下所形成的一段高程约为30m的周期性水位涨落带,被称为消落带。消落带岸坡在库水升降、波浪淘蚀等其它外力作用下,岸坡不断地被改造,成为了影响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地带,其中库岸边坡消落带岸坡岩土体本身的劣化特征和整体稳定性未见系统研究。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建筑结构在漫长的服役生涯中将受到诸如爆炸、冲击、火灾等偶然事件的威胁而发生局部损伤破坏。若结构本身缺乏足够的鲁棒性,该局部损伤将迅速向剩余结构蔓延,并最终引起结构整体倒塌或者与初始损伤不成比例的破坏,这就是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倒塌。尽管结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以1968年伦敦Ronan Point公寓、1995年俄克拉荷马的联邦大楼以及
学位
意外荷载引起的结构初始局部破坏可能导致相邻构件破坏或整个结构连续倒塌。近年来,结构连续性倒塌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引起学术界对结构连续性倒塌的高度重视。而部分竖向承重构件失效后,提高剩余结构的承载力被认为是抵抗结构连续倒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研究剩余结构构件的传力机理及增强剩余结构抗连续倒塌的能力,对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防止重大工程灾害的发生、减少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