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61-192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闻比较自由的时期,虽然这种自由部分由于政府的软弱和无能。新闻媒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除了作为主体的报刊外,通讯社开始走向正轨,广播电台也诞生了。在业界内部运作上也有了虽不太均衡但令人振奋的进步。  前言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文献回顾,研究范围和部分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等。  第一章概述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新闻媒体的基本状况。在描述媒体的外生态环境时,力求挖掘与新闻业有直接关系的背景,避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背景描述。因为中央政府力量薄弱,地方势力相互抗衡,造就了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软弱的中央政府没能制定出有效的新闻法,而中国政府在租借地区司法权力的丧失,客观上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保护。“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兴起,铁路和邮电系统的进步,人口的增长与教育的提升,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都直接或间接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与之相关的印刷机械和造纸业,还是中国工业的弱项,每年国家要花大量银元来进行购买,令业界非常痛惜。在这种大背景下,北洋政府时期报纸种类增长,数量增加,发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国报刊网络形成。  第二章论述了官方报纸在这个时期兴盛的局面。民国成立后,官方报纸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不仅数量众多,各个政府部门纷纷出版自己的官报,而且官报开始脱离民间报纸模式,自成一体,成为国家发布法律、法规的权威出版物。在概述了官方报纸的一个基本发展历史、自身独有的管理体系和功能特征后,论文主要介绍了不同政权下出版的中央级官报和重要的地方官报。  第三章政党报纸,对该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报纸大类进行了分析,当时重要的党报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出版的,笔者认为党报的核心研究价值是党如何创办、管理和利用报纸,因此对党报的论述,主要关注的是其内部运作。国民党因为当时主要的精力放在军事斗争上,因此宣传部的设立和组建经过了一个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而围绕着宣传部进行的斗争,显示出国民党内部路线斗争的激烈程度,因此在报刊上,这个阶段的党报比较混乱,各自为政,国民党对报纸的控制也基本以津贴为主,国共合作后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实施有效的管理,整肃出版物,并发布宣传大纲。共产党的报刊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较强的纪律性,党对报刊的管理意识相当强,另外,中共因为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苏共和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共的报刊均有指导和支持,共产党的新闻思想由此诞生。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也介绍了两党比较重要的刊物。  第四章为商业报纸,商业报纸的核心研究价值在如何进行商业运作和管理,成为商业企业的。因为论文在后半部分各章中对该问题进行分别论述,因此本章采用了另外的研究路径,即中国商业报纸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呈现出地区上的显著差异。该时期,上海商业报纸比较发达,其次是天津等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北京因为是政治中心,商业报纸并不发达。本章在按地区介绍当时重要的商业报纸时,突出其经营和文化上的特点。  第五章宗教报纸,此类报纸的目的在传教,经营和管理并不是研究的核心价值,因此对该类报纸笔者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呈现该类报刊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状况。通过分析发现,天主教、基督教报刊在中国传布比较广泛,他们中有的专门传播教义,完全以传教布道为宗旨,而有的世俗性较强,发行较广。天主教传教机构对该类报刊还有新闻检查制度。佛教刊物在民初也是比较繁盛的,和当时中国佛教改革和救国运动相结合,出现了很多佛教刊物,虽然这些刊物大部分比较短命,但也诞生了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佛教刊物。  至于道教、儒教、清真穆斯林等教派也都创办了自己的刊物。论文同样对重要的刊物进行介绍。  第六章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则关注了当时中国比较重要的地方通讯社,因为当时中国境内的国际通讯社垄断了中国的对外报道,因此,中国业界对建立自己的通讯社呼声很高。由于技术和资金以及观念的影响,当时比较重要的通讯社都是国内的地区性通讯社,他们在业务领域无法和国际通讯社进行抗争,论文对重要的通讯社及其业务进行了介绍。广播电台的设立也是由外国人开始的,但很快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电台,这些电台在创立伊始,并不以新闻报道为主,而是以音乐娱乐节目为主,同时利润来源主要靠售卖收音机等电子产品。  第七章新闻业物质基础的现代化,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技术,没有技术的支持,新闻业无法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是个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尽相同。民初时分,新闻媒体的现代化体现在少数报馆开始兴建自己的馆舍,建立内部资料室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并不多。在新闻传递上开始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但在收费等制度问题上与政府还有争议,彼此间有过多次协商和争取;大报馆开始使用世界先进的轮转印刷机,国产的印报机开始被业界接纳和使用,而更多的报馆只能租印刷厂的机器出报;物质条件现代化的主要障碍除了资金、技术外,观念也是重要因素。  第八章运营模式的现代化,股份制成为各报馆通用的模式,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已经开始有了符合现代新闻运作的专业细致的分工,采访编辑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开,职能明确,一些大报馆甚至有了为提升新闻报道、报纸发行和广告收入而设立的协调部门。在人员方面,稳定的职业记者开始出现,高素质人员的出现,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但整个新闻行业编辑地位高于记者,专职记者少,高素质职员的缺乏又凸显了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报馆在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有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规章。整体上看,运营模式受报馆个体发展、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呈现差异和不平衡的特点。  第九章报纸经营上的现代化,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资金、发行和广告。受新闻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多新闻媒体在经营的过程中得到过来自政府、政党等的资助。在发行上南方报业受制于地方报贩,一些大报报价低于成本,报纸靠广告支撑;北方报业情况稍好一点,因篇幅较少,发行还有收入;在异地发行上,报馆一般采用自办发行的方法,设立分销处或分馆的方式进行。广告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营方式比较多样,既有报馆的广告部门,也有社会上的广告社;广告分类多样,策划加强,但也有一些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始出现。  第十章论述了新闻业务的现代化。采集新闻方面有了更多的渠道,但还不能摆脱对外来稿件的高度依赖,自采新闻比重较低,新闻种类比较齐全,在具体的写作上已经有一定的规范,一些报纸的新闻,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提高,涌现了如邵飘萍等以采写著称的名记者。评论方面,种类比较繁多,以时评为代表性体裁,在具体写作上也有了规范和模式,产生了陈布雷、张季鸾等比较著名的主笔。在新闻版面的编辑上,综合编辑法取代专版编辑法,精编主义成为编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当时新闻质量不高,假新闻问题突出,而且多数报纸使用的还是文言文,成为业务领域现代化的不足。  第十一章为新闻理论和观念方面的现代化。业界对报纸定义和对报纸功能的认知方面都有了专业方面的提升,对中国报纸的现状也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他们把政治独立、言论自由、经济自立看作报纸最重要的品质。“文人论政”的原则被很多报纸采用,成为这个时期新闻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天津新记《大公报》“四不主义”的提出,以及它对该理论的成功实践,使“文人论政”的传统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另外,业界对新闻的认知也出现专业化倾向,并对保护新闻来源,新闻的商品性和新闻版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鉴于北洋政府时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整个报业对新闻自由的呼声很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争取,同时对记者编辑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很少。新闻团体比较发达,从全国性到地区性,从学术团体到行业团体均有发展。
其他文献
自1999年《宝莲灯》成功上映以来,近十年的时间里国产动画电影未推出一部超越之作。在美日两大动画巨人的打压下,国产动画电影现状堪忧。同时动画电影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一直
本文立足于危机传播研究,从传播学视角切入,根据阶段分析理论,研究在危机发生不同阶段政府、媒体、公众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当前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场宽广而深刻的变革,政治经济、大众文化等各种因素对新闻生产机制产生了复合影响,媒介领域也产生了一次彻底的转型。本文以
期刊
汽油调合是成品汽油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工艺采用罐式调合方法,不能满足目前汽油质量和产量同时升级,并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竞争激烈
记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是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左翼电影创作中的一部代表作,被认为是美国左派反法西斯活动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对该片的相关研究主要
西北地区施工期一般从春季4月份到冬季11月份.由于“戈壁地域”昼夜温差大,冷热风强劲,非地基承载力与设计原因造成的砖混结构单层和多层墙体顶部裂缝较为普遍,在裂缝发生前
在大钢模板上安装小钢模板,是对钢模板使用进行的小改动。通过小钢模板安装口进料和振捣混凝土,可提高大截面柱支模高度,一次支到梁底。邯郸矿务局工程处二公司,在陶二煤矿
通过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和通过改进产品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两种主要战略,前者适合中小企业,后者适合大型企业,从适用范围讲,两者都有局限。将KANO模
在报业主体增多和新媒体不断拓展的影响下,报业经营面临重重压力。2005年以来,报业广告经营收入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增速,甚至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在报业集团新一轮经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