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是现有色彩中波长最长,视觉冲击力最强,容易引起人类视觉神经刺激的颜色,也是原始人最早发现的颜色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早已成为了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红色作为一个“原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上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这种“颜色词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以色彩创造艺术之美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我国自古就有以色彩介入诗文,丰富诗歌表现力,增强审美感受的传统,新文学将之延续,并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演变出了“红色经典”、“红色叙事”等文学现象。这种文学创作中的红色现象在文化“新启蒙”的八十年代继续延伸和发展,并嬗变出不同的形式和内涵。本文立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作品中红色意象的使用,考察红色意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具有的不同意涵,通过红色意象审美内涵的嬗变呈现出随着时代变迁,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的变动及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文除绪论、致谢外,共分为三章。绪论分为三节,第一节说明选题依据及论文的整体研究思路,第二节梳理整合学界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现况,第三节对论文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阐释,即对红色意象丰富的内涵进行分类和总结。第一章红色与革命:传统红色叙事在新时期的嬗变,分为两小节,以《血色黄昏》为中心,将其与《红日》、《红岩》、《青春之歌》进行比对,以呈现“十七年文学”形成且深入人心的“红色—革命”指涉在八十年代发生的嬗变。第一节红色——血与革命的象征,通过分析《红日》、《红岩》两部作品,阐述红色是如何具备了革命的含义,并论证红色的革命意涵是如何在《血色黄昏》中得以呈现的。第二节新时期文学中红色意象的演化,将《血色黄昏》和《青春之歌》进行比对,论述同一主题的小说在不同时代赋予红色不同象征义,展现“红色—革命”指涉在新时期增添的不同意涵。第二章从单色到多色:叙事话语范式的突破和风景的出现,分为两小节,以《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为中心文本,与《辛德勒的名单》、《红豆》做对比研究,论证红色意象的内涵从革命化到生活化,从符号化到个体化的嬗变。第一节红色——火与个性的象征,阐述《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共通之处,论证红色在新时期具备的生命、希望等含义。第二节个人化叙事的渐变与文学图景的多元发展,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红豆》进行比较,阐述个人化叙事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呈现的不同形态,并论证新时期作品中红色的使用在文学图景层面上的突破意义。第三章“返祖”与重构:家园的想象与民族之根的追溯,以《红高粱》、《大墙下的红玉兰》、《红粉》、《现实一种》五部作品为例,简述红色的象征义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扩充,并阐释这种扩充的实质:寻根与家园重构。第一节祖先崇拜与重构家园的预想,通过《红高粱》与《大墙下的红玉兰》的对比,论证红色意象的内涵在革命、崇高的基础上,增值了生命力、性和暴力的所指。第二节红色意象与原初生命力的召唤,将《红高粱》与《红粉》进行比对,集中阐释红色对性及生命力的象征。第三节暴力与个体经验化写作,将《红高粱》与《现实一种》做对比,阐释红色的暴力、死亡意涵,以及红色意象的内涵由集体化向个体经验化的转变。结语部分总结了红色意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的变化及与之相对应的红色审美意涵的嬗变,并简述红色意象内涵在八十年代之后更为丰富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