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豆作为常见过敏食物之一,其制品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豆过敏的发病率;然而,针对大豆过敏防治的研究却非常有限。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稳定肠道内环境稳态、保护肠道屏障等重要生理功能,因此,它可在调控食物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乳酸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益生菌,它的抗过敏作用也备受关注,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活菌的直接使用。然而,有研究表明免疫力低下人群直接使用活的乳酸菌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豆奶在乳酸菌发酵期间的致敏性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批准号:3176045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作为常见过敏食物之一,其制品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豆过敏的发病率;然而,针对大豆过敏防治的研究却非常有限。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稳定肠道内环境稳态、保护肠道屏障等重要生理功能,因此,它可在调控食物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乳酸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益生菌,它的抗过敏作用也备受关注,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活菌的直接使用。然而,有研究表明免疫力低下人群直接使用活的乳酸菌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开展抗过敏乳酸菌菌株的有效形式及其抗过敏作用机制研究,将为生产安全高效的抗过敏乳酸菌制品提供理论依据。课题组前期已得到三株具有抗大豆过敏效果的乳酸菌,本论文首先采用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从中初步选定抗过敏作用最佳的一株菌作为模式菌株,将其分为菌培养上清、活菌、灭活菌体三种形式,分别评价不同形式的乳酸菌在干预细胞脱颗粒中的效果;其次,采用Caco-2细胞炎症模型评价不同形式的乳酸菌的抗炎能力,并构建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不同形式的乳酸菌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最后,采用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胞评价不同形式的乳酸菌在肠道黏膜免疫组织中调控食物过敏相关细胞因子平衡的能力;另外,对模式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及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制具有良好抗大豆过敏效果的乳酸菌制剂。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构建体外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KU812脱颗粒模型,选取具有抗大豆过敏作用的三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形式的乳酸菌干预KU812细胞脱颗粒,分析不同形式的乳酸菌干预对细胞脱颗粒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CICC 6103显示出较好的干预效果,主要表现在抑制组胺、IL-6和TNF-α释放方面占优势;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为模式菌株初步探究乳酸菌的抗过敏作用模式,发现活菌和灭活菌体均有效抑制细胞脱颗粒,菌培养上清与MRS培养基相比无显著差异。2.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Caco-2细胞炎症模型,以不同形式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进行干预,以细胞分泌的IL-6、IL-8水平为指标,评价不同形式的乳酸菌对肠上皮细胞炎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菌和灭活菌体均能抑制LPS引起的IL-6和IL-8水平升高,从而缓解LPS引起的炎症反应,并且适当剂量的活菌和灭活菌体可将IL-6和IL-8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但菌培养上清对细胞炎症反应无显著性影响。3.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以细胞单层的跨膜电阻值(TEER)和荧光素钠透过率为指标,评价不同形式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对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不同形式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不会对肠上皮屏障造成不良影响。而在减轻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程度上,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菌培养上清和活菌表现出较好的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能力。4.分离小鼠MLN,首先确定免疫MLN细胞的最佳大豆蛋白浓度,随后将大豆蛋白和不同形式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分别加入到MLN细胞中共孵育,以细胞因子水平为指标,评价不同形式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对大豆蛋白诱导的MLN免疫反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20μg/m L的大豆蛋白导致MLN细胞IFN-γ和IL-10水平显著降低,促使免疫反应向Th2方向发展。菌培养上清对大豆蛋白引起的免疫偏离无显著影响;低剂量的活菌导致细胞的IFN-γ分泌水平过高,无法改善IFN-γ/IL-4平衡,其调节IL-10水平的能力也有限;然而灭活菌体可使IFN-γ和IL-10水平升高至正常水平,恢复IFN-γ/IL-4平衡,从而扭转大豆蛋白诱导MLN细胞的免疫偏离。5.为获得高密度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菌体,首先基于MRS培养基,优化了培养基中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和缓冲盐种类;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菌株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菌株培养基中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提取物,缓冲盐为柠檬酸钠;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7.6℃、初始p H 7.4、接种量5%。利用优化后培养基与培养条件,菌株的菌落数分别增长了23.5%和23.8%,可得到浓度为2.6×10~9 CFU/m L的菌体;收集发酵得到的大量菌体并灭活,制成灭活菌粉,加入益生元完成抗过敏菌剂的研制。
其他文献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细胞类型多且复杂,细胞间普遍存在异质性,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占主导地位的功能调节系统,只有彻底了解神经系统的细胞类型及其分子机制,才能更好地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单细胞转录组学的出现为研究细胞间异质性提供便利,它主要以无偏见的方式获取单个细胞的信息,使得我们对组织的研究不再是获取混合细胞群的信息。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成年小鼠第四脑室存在静息态干细胞,并且损伤第四
赣江作为鄱阳湖水系最大河流,对鄱阳湖水系的鱼类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有不可替换的作用。随着赣江上水利枢纽的逐渐增多及多种人为扰动因素胁迫的日益加剧,使得赣江的鱼类资源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论文基于2014-2018年赣江的渔获物调查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运用聚类、排序、分类多样性、β多样性等方法分析了赣江鱼类群落与种类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同时,基于2019年5-6月赣江丰城段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对赣
由于赣南丘陵区红壤土极易遭受侵蚀,以及降雨量大且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赣南丘陵区一直以来是我国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且近年来,随着赣南丘陵区果林业的迅速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大面积的人工经济果林种植造成了大量天然林被破坏,降低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风险。本文以赣南丘陵区崇义县境内两种主要天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以及两种典型人工经济果林(脐橙林和茶林)为
藻菌共生体能够更高效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并且对废水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但是其出水水质仍然不能满足达标排放或进一步再生回用的需求,超滤膜能进一步优化水质,但是膜污染问题依然限制其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藻菌共生体-膜组合工艺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结合多种表征手段,包括傅里叶红外表征、三维荧光、接触角、zeta电位、粒径分布等,探究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
近年来,我国依托独特的海岸线特征,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比重逐年增大。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必然会影响系统稳定性,海上风电的反调峰特性也将加剧系统调峰压力,产生大量弃风,造成部分海上风电资源的浪费。而快速发展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可充分发挥其快速响应、调节范围大以及可双向调节等特点,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和消纳提供新思路。海上风电场配置相应容量的电化学储能,虽可有效解决海
Midkine(MD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它在各种实体肿瘤中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分子治疗的靶标。近年来,MDK在癌症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逐渐被揭示。此外非编码RNA,尤其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作为一种调控基因,能够调节其周围基因的表达。因此,lncRNA也常用于治疗人类恶性肿瘤。在对小鼠侧脑室不同类型细胞的表达谱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
随着全球能源逐渐紧缺,类似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受到各国青睐,大规模光伏发电站并入电网已然是大势所趋。然而,光伏发电易受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具有波动性与时序性的特点,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站并网会给大电网带来大量不稳定的因素,配电网的潮流分布变得更加复杂,配电规划难度提升,给电力调控部门带来巨大的工作负担。因此,精准的预测光伏发电功率是光伏发电站并入大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传输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当前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电力工作者多次快速圆满地完成新建线路送电任务。电力变压器稳态运行时其本体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振动,而振动不但会给变压器带来安全隐患,还会因振动产生噪音污染,而振动噪声主要来源于铁芯硅钢片的磁致伸缩。国内外学者对变压器振动噪声的研究,也都是基于铁芯磁致伸缩现象。为更好的分析变压器铁芯
随着智能电网进程的加速电网规模结构日益复杂,这无疑加大了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难度。目前单一的传统经典预测方法或者现代预测方法在短期负荷预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预测准确率不高、泛化能力不强的特点。本文从深度学习角度出发,基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真实电力负荷数据利用不同算法和神经网络的优点构建了一种组合神经网络FFT-CNN-LSTM的多步输出预测方法以提高短期负荷预测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从
a-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HAC)因高效、工艺简单、温度系数低等优势,在光伏电力领域前景广阔。氧化铟锡(ITO)薄膜作为HAC太阳电池的窗口层,承担着光生载流子收集、传输及减少光反射的功能。本文结合产线ITO磁控溅射(业内习称PVD)制备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ITO工艺参数氧含量、氢含量进行调整优化研究;对ITO镀膜过程中的溅射损伤问题、载板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从ITO的角度对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