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缠绕管换热器性能强化理论与优化设计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1987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低的能源利用率、持续增长的能源价格以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正在面临的问题。强化能量传递过程,降低能量传递消耗是减缓上述问题的关键举措。作为耗能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能量传递设备,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对能源和环境事业意义重大。本文以螺旋缠绕管换热器为对象,基于(火积)耗散理论、场协同理论和不可逆损失理论,进行了换热器强化的理论创新,并以此为目标对螺旋缠绕管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然后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换热器性能强化机理,并最终探索解决了螺旋缠绕管换热器的整体拓扑优化难题。基于有用能损失理论,改进换热器热力学模型和(火积)减理论在换热器中的应用。修正换热器在热力学系统中的温度结构,类比不可逆卡诺热机系统模型建立换热器中的温度关系,采用等效平均温度代换换热器中等效有限时间热力学温度,根据逆流换热器的实际工作状态,推导出换热器中各个传热阶段的有用能损失和整体(火积)耗散,最后用改进后的“(火积)减数”来表征换热器整体有用能损失程度和换热过程的优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热力学模型和(火积)理论能合理考虑各传热过程的影响,为换热器进行管程和壳程同步优化提供目标函数和理论指导。提出螺旋缠绕管换热器分层建模形式和结构参数与流动工况同步优化的双层循环模型,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以(火积)减数、综合评价指标和场协同数为优化目标,实现多层结构、多层循环、多目标函数的螺旋缠绕管换热器优化设计。首先对多层螺旋缠绕光管换热器进行流动性能、换热性能、综合性能、场协同性能以及有用能损失分析。为改善螺旋缠绕光管换热器管间存在的低流速区和低换热区,提出螺旋缠绕扭曲三叶管换热器,并证明了其优越的性能。在对两种形式的换热器进行优化时,灵敏度分析得到不同目标下优化时首先考虑的参数,单因素分析获得了不同性能参数随单一因素的变化情况,三维响应面分析获得了设计参数两两协同下对各性能的影响以及最优的参数组合。结果证明了(火积)减数可有效优化换热过程和增加换热器整体热量交换,获得了换热器壳程雷诺数在4000~80000,管程雷诺数在2800~40000工况下两侧流动性能和换热性能的关联式,实验验证表明拟合关联式的误差最大为9.17%。搭建实验平台,对螺旋缠绕光管换热器和螺旋缠绕扭曲三叶管换热器进行实验探究,针对两台换热器进行1:1建模后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台换热器的流动性能、换热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结果显示:实验测量误差均在4%内,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比中,壳程压降误差为3.72%~9.13%,管程为14.78%~16.09%。两台换热器的实验对比表明螺旋缠绕扭曲三叶管换热器的管程的综合评价指标高出12%~18%,壳程高出6%~10%,管程和壳程的场协同数最大分别提高19%和22.6%,(火积)减数最大可减小10.64%,并通过速度场和温度场分析了其强化机理。提出并对比筛选形状优化建模方式,采用实验验证后的数值方法,在相同换热面积下,结合MO-SHERPA寻优方法对螺旋缠绕管换热器进行12万组不同横截面的形状寻优。首先建立模型,精简(火积)减理论,然后分别以(火积)减数、综合评价指标和场协同数进行形状寻优。结果显示,新提出建模方法结合MO-SHERPA寻优方法可有效避免优化结构出现边界交叉和尖端现象,并可有效提高寻优速度和最优结构精度;不同目标函数下的最优解集使得在不同工况下对优化结果的选择更为灵活;相同换热面积下不同换热器的对比分析显示:管程综合评价指标提高22%,(火积)减数最大降低66%;壳程综合评价指标提高4%~20%,随质量流量的增大,优化结构性能优势逐渐明显;同时发现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强化与内部的二次流的形成关系密切。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在耦合MMA算法的有限元方法框架下,通过“多材料”模型,采用单一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表征流固状态的方法实现了螺旋缠绕管换热器(双流体)的拓扑优化。探究过程显示:设计变量的选取方式—双流体流场单独求解后流场叠加—流场叠加后热流耦合是双流体分离的关键;一定范围内增大RAMP插值的系数q*和减小SIMP插值的阶数p会抑制流体交叉;二维设计结果显示:在保证不会产生壁面渗透的前提下可通过增大流道允许压降、增大对流换热与导热之比、降低流体粘度的同时适当减小流道允许压降的方式得到更长和更复杂的流道结构来强化换热。三维最优设计显示:拓扑优化结构呈“树”状,可通过在允许范围内提高入口压降或者入口速度来提高综合性能,不同形式的换热器性能对比显示:拓扑优化结构的流动阻力虽比普通换热器高出22.7%~30.5%,但换热性能增大65.8%~78.1%,综合性能提升42.46%~75%。离散方法验证显示:同一标准案例下,采用有限元方法的获得的结构,其目标函数值比有限体积高2.24%,比玻尔兹曼方法高4.26%。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肾细胞癌(RCC)也称肾癌,是一种起源于肾实质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并且晚期和转移性RCC对放化疗均不敏感,预后不良,免疫治疗或成为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唯一方法。肾癌的免疫治疗方法分为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肾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重要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肾癌发展进程中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调控机
学位
第一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中miRNA-mRNA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利用GEO公共数据库,选择miRNA表达芯片数据集,采用R语言工具处理数据,筛选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正常人差异miRNA以作后续研究。方法1、下载miRNA表达芯片数据集GSE17681和GSE29250采用R语言工具处理数据,筛选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正常人差异miRNA以作后续研究,通过Targetscan、starBase
学位
热休克同源蛋白70羧基端相互作用蛋白(carboxyl terminus of Hsc70 interacting protein,CHIP)是一种分子量约35kDa的蛋白,在机体内广泛表达,尤其是在骨骼肌、心脏以及脑组织等代谢活跃的组织中表达量更高。CHIP蛋白兼具辅助分子伴侣功能和E3泛素连接酶活性,被认为具有整合、沟通分子伴侣系统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特殊作用,在蛋白质质量控制过程中具有重要
学位
<正>"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妇幼保健院功能定位和妇幼健康工作特点,推动医改政策落地见效,构建了"全程、全面、全方位"整合型持续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为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从制度建设、职责分工、工作衔接、服务效果追溯等方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跨团队协作服务机制,构筑由多专业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运动管理师组成的MDT团队,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期刊
负热膨胀是自然界中一种比较罕见的反常物理现象,相对于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它的出现超出了传统晶格动力学的预期,成为传统晶格动力学概念的挑战。人们希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材料与器件有着稳定的热膨胀性能,即具有较高的抗热震性能,以防止材料的体积随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材料的抗热震性能与其热膨胀系数成反比,因此,可用来抵消材料热胀冷缩的负热膨胀材料或者近零膨胀材料十分重要。然而,能够满足需求并直接被应用的负
学位
目的 将循证获取的成人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最佳证据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以提高伤口治疗效果。方法 成立循证实践小组,通过循证获取成人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护理最佳证据。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某医院护理系统的压疮上报表单中登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112)和对照组(n=97),通过证据获取及培训进行最佳证据本土化改进,比较组间与组内护士压力性损伤分期及护理知
期刊
背景L1综合征是由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L1CAM)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X连锁脑积水、MASA综合征、X连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I型和胼胝体发育不全。L1CAM基因位于X染色体,L1CAM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跨膜糖蛋白,主要表达于正在发育的神经元上,在神经元的黏附与迁移、神经突外生、轴突引导
学位
强子结构的研究是粒子物理中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对于理解量子色动力学(QCD)非微扰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高能散射过程中出现的横向极化相关不对称度是研究强子内部三维结构,特别是自旋结构的有力工具之一。根据因子化定理,涉及强子的高能散射过程中的物理可观测量可分为短程硬散射部分和长程非微扰部分,短程硬散射部分可用微扰论计算,长程非微扰部分通常用部分子分布函数(PDF)和碎裂函数(FF)表示。在因子化框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位列恶性肿瘤第一位,虽然近些年来治疗方法较之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除经典的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免疫治疗也成为肺癌治疗中的主流。而且对于晚期肺癌采用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其总生存期对比传统化疗来讲,有明显的延长,但在整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只有20%左右,免疫治疗仍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
学位
苜蓿是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豆科牧草,是奶牛日粮的重要组分。河南省所在的华北区是中国畜牧业主产区,当前迫切需要加快苜蓿产业发展,提高苜蓿收获、加工技术水平。青贮是一种常用的苜蓿保藏手段。为了改善河南省黄河滩区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为评价筛选菌株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A345 对生产规模苜蓿裹包青贮发酵品质的改善效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