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C/ASCR)可显著改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预后,双次HDC/ASCR或可进一步提高患儿无事件生存(EFS)率,但患儿是否能耐受其毒副作用尚不明确,且不同HDC方案相关毒副作用不一。国内目前关于HDC/ASCR治疗高危NB的报道相对较少,且尚无对比单次与双次HDC/ASCR的文献报道,本文初步探讨单次及双次HDC/ASCR治疗高危NB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比二者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8年11月来自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HDC/ASCR治疗的73名高危NB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肿瘤协作组(COG)高危NB诊断标准,患儿均接受诱导化疗、手术、HDC/ASCR、局部放疗及维甲酸维持治疗的综合治疗。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连续型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类变量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3年无事件生存(EFS)、3年总生存(OS)和HDC/ASCR相关急性并发症。结果:73名高危NB中,共51名患儿接受单次HDC/ASCR,22名患儿接受双次HDC/ASCR。至随访结束时,共37%(27/73)的患儿复发,23%(17/73)的患儿死于复发后疾病进展,其中1名接受单次HDC/ASCR的患儿在移植后3月内死于颅内复发,77%(56/73)的患儿仍存活。整组患儿3年EFS和OS分别为53%(95%CI 37%~68%)和71%(95%CI 56%~85%)。主要复发部位为骨髓(n=13),颅内(n=7),骨(n=6),淋巴结(n=5)。单次与双次HDC/ASCR组的3年EFS分别为51%和57%(P=0.20),3年OS分别为67%和78%(P=0.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CR)和非常好的缓解(VGPR)的患儿预后明显优于部分缓解(PR)的患儿(P<0.01)。单次和双次HDC/ASCR造血重建时间无显著差异(P=0.57),中位造血重建时间分别为11(9-36)天和11(8-25)天。最常见的HDC/ASCR相关急性并发症为粒缺伴发热,在单次和双次HDC/ASCR期间发生率分别为86%和91%(P=0.71),单次及双次HDC/ASCR期间艰难梭菌感染(CDI)发生率分别为14%和27%(P=0.19),肝静脉闭塞病(VOD)发生率均为14%,均无VOD相关死亡发生。单次HDC/ASCR组中1例患儿在移植后3月内死于严重肺感染和心衰,1例患儿发生间质性肺炎,1例患儿发生肺动脉高压,HDC/ASCR组中无严重HDC/ASCR相关急性并发症。结论:HDC/ASCR可有效改善高危NB患儿生存,移植前达到CR或VGPR的患儿预后更好。接受单次和双次HDC/ASCR的患儿3年EFS和OS无显著差异,双次HDC/ASCR期间粒缺伴发热、CDI发生率均高于初次HDC/ASCR期间,高危NB患儿可耐受双次HDC/ASCR,但仍需进一步探讨HDC方案以减少相关急性并发症并改善高危NB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