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与非唇腭裂(Non-Cleft lip and palate,NCLP)的反患者的在息止颌位和吞咽状态下口周力分布情况,研究UCLP患者口周力分布的对称性,探讨肌肉压力分布异常的部位及其原因,为唇腭裂患者错畸形的形成机制和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非综合征型UCLP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8.52±0.72岁)作为实验组,另选取替牙期NCLP的反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8.36±0.83岁)作为对照组。在接受正畸治疗前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在息止颌位和吞咽状态时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区、上下颌前磨牙或乳磨牙区、上颌裂隙区和对侧尖牙区、下颌尖牙区、上下颌中切牙区这些区域唇/颊舌侧的口周力,并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息止颌位和吞咽状态下两者组患者双侧、上下颌以及牙弓唇舌侧口周力的异同;另外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分析息止颌位和吞咽状态下UCLP组裂侧与NCLP组口周力的差异以及UCLP组非裂侧与NCLP组口周力的差异。结果:1.UCLP患者裂侧和非裂侧口周力分布不均衡,裂侧口周力明显大于非裂侧(P<0.05),差异主要集中在上颌唇(颊)侧。2.UCLP患者上下颌口周力分布不均衡,无论息止颌位还是吞咽状态,上颌颊侧的口周力始终大于下颌颊侧的口周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时下颌舌侧的口周力在磨牙区、尖牙区和切牙区明显大于上颌对应区域舌侧的口周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CLP唇(颊)侧与舌侧口周力分布不均衡,息止颌位时除下中切牙唇舌侧口周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所有测量位点唇(颊)侧力量均大于舌侧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状态时下中切牙区舌侧口周力明显大于唇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尖牙区唇舌侧口周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所有测量区域唇(颊)侧口周力均显著高于舌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UCLP患者息止颌位和吞咽状态最大口周力均位于裂侧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5.UCLP患者的口周力大于NCLP患者,在上颌差异主要体现在裂隙区、前磨牙区和上中切牙区的唇侧,在下颌主要体现在吞咽运动时的下中切牙唇侧。结论:1.UCLP患者口周力分布在裂侧非裂侧、上下颌、唇(颊)舌侧分布都不均衡,裂侧大于非裂侧,上颌大于下颌,唇颊侧大于舌侧。2.UCLP患者口周力大于NCLP患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上颌裂侧的颊侧和下颌中切牙区。3.UCLP上颌裂侧颊侧的高口周力可能是造成患者牙颌面发育受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