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e基热电材料能带结构优化及热电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w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电能和热能的直接转化,Ⅳ-Ⅵ族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L和Σ带双价带结构具有优良的热电性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Pb Te的热电性能甚至达到制成器件的水平,但Pb的毒性限制了实际应用。具有类似能带结构的GeTe基热电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热电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GeTe材料为基体,通过能带工程、载流子工程、声子工程以及调谐晶体结构等手段,探究该类材料的结构与热电性能的调控方法,研究内容以及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针对GeTe热电材料本征载流子浓度高的问题探究了Cu/Sb的引入发现:“Cu1+-Sb3+对”取代“Ge2+-Ge2+对”可以有效地调谐GeTe的高载流子浓度;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了载流子浓度降低的本质原因是Cu/Sb掺杂GeTe后的Ge空位形成能减小,本征Ge空位难以形成;固溶Cu/Sb形成了特殊的形貌结构,并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对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孪晶晶界的存在。利用能带工程考察了能带简并度对GeTe基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Ti的掺杂会降低轻重带的能量差,提高能带简并度和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增强塞贝克系数;研究显示Ti的掺杂会调高载流子浓度,对GeTe材料的热电性能造成不利影响;而Sb/Ti掺杂导致空位形成能不断增加,+3价Sb离子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载流子浓度,结合Ti引起的能带简并,利用能带工程和载流子工程的协同作用可提升GeTe的电学性能;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发现Ti/Sb掺杂GeTe样品中存在位错、晶界以及第二相,结合掺杂形成点缺陷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的中尺度散射,形成一种多尺度结构,有效地散射多重声子,降低晶格热导率。利用共振能级和声子工程提升GeTe基材料热电性能。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In掺杂可以引入共振能级,但样品载流子浓度会提升,加上In在GeTe中固溶度较低,这些都会限制热电性能;Se的掺杂不会对GeTe的电子结构造成明显影响,但Se掺杂后引入的缺陷散射和热散射降低了电导率,符合Debye-Callaway散射模型;由于GeTe-Ge Se的高固溶度,在GeTe体系中,可以引入大量的Se调谐高热导和高电导。研究晶体结构对GeTe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表明:GeTe中固溶Cu2Se可以改变相变温度以及轴间角,成功引入了晶体结构工程,提升了功率因子,但受低掺杂含量的限制,晶体结构影响较小;Cu2Se的掺杂宏观上形成了层状结构,降低了晶格热导率,但电导率的异常增大导致电子热导率上升,限制了热电性能;固溶Cu2Se后高掺杂浓度样品载流子浓度并未变化,是由于一个Cu离子取代了Ge位,而另一个Cu离子填充了间隙位,并且高温下Cu离子的定向移动导致高温电导增加究。
其他文献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层埋藏深度通常大于4500 m,属于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中天然裂缝发育,有效裂缝的分布对油气富集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及有效性,建立深层裂缝储层的发育模式,可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准南冲断带深层侏罗系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依据地表露头观
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存在于各种油气生产井筒内。由于不同地形的复杂构造,几乎所有水平井都存在弯曲段,而弯曲段相比直管段的特殊结构会引起一定的流型变化和流动参数变化。在油气井中常常出现各种流动型态,其中最不稳定的就是段塞流,也是运移规律最为复杂的一种流型。它的存在会影响井下生产泵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油气的产量,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提高泵的效率和油气井产量,得到水平井筒内段塞流的流动
本论文针对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复杂、多尺度孔喉发育,且自发渗吸规律研究较少,以及核磁共振在表征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渗吸采收率的适用性等问题,研究了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吸规律。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岩心、露头岩心、临兴气藏岩心,开展了一系列孔喉结构表征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岩心多级离心实验,为更好地表征了致密储层的孔喉结构及可流动性特征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基于传统的体积法和核磁共振技
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依赖于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的发展和应用。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通过“分簇射孔”技术实现一段多裂缝扩展,常规分簇数为2~6,最新极限限流技术则将段内簇数增加为12~15簇,从而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作业成本。“分簇射孔”技术目标为实现一段多裂缝的起裂与扩展,但现场光纤温度、光纤声以及示踪剂监测发现多裂缝存在非均匀起裂与扩展问题,即各簇射孔不一定均会起裂、各射孔簇进液也存在不均匀现象。因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资源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且储层普遍具有弱胶结、非封闭等特点,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储层失稳以及甲烷不可控逸散等问题,导致能源采收率低下。目前关于水合物增产的手段通常为优化钻采设备以及开采方法,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潜在的地质以及环境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实现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注CO2/水乳液生成低渗CO2水合物盖层,人工建立封闭储层降压环境的技术思路
液氮喷射压裂有望解决干热岩(普遍为花岗岩)压裂过程中起裂压力大、井筒封隔困难、储层改造体积有限等问题。要实施该技术,首先需要利用液氮磨料射流在高温储层中喷射形成射孔孔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揭示了液氮磨料射流破碎高温花岗岩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采用离散相模型,建立了液氮磨料射流流场三维计算模型,考虑液氮物性随温度、压力的变化以及流场湍流对颗
随着深海油气资源的逐步开发,海底多相混输技术因其较高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深海特殊的输送条件亦滋生出了一系列流动安全保障新问题及挑战。海底混输管道内的湍流剪切促使了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而含气、含水、低温及高压的输送环境为蜡的析出和沉积以及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适宜条件。蜡的存在将改变水合物的生成和聚集行为,这为多相混输管道内流体流动行为的预测以及流动安全保障策略的制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管道是输送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管道的运营里程逐年增加,管道安全风险日益增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且后果严重,但是由于管道的敷设位置大部分在地下和海底,无法实现对管道的实时监测,因此管道缺陷的评估和预测在安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数字管道的建设,管道全生命周期中逐渐形成了分布式存储模式的多源海量数据,具有数据类别多、数据量大的特点,也被称为管道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管道行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目前已在川东南地区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开发。深入研究页岩储层孔隙演化及其对含气性控制是页岩气成藏评价的关键及甜点预测的基础。本论文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及华北下马岭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孔隙结构及含气性特征基础上,明确了页岩生烃演化过程,阐明了页岩气成因机理,揭示了高—过成熟海相页岩生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