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营养素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同步放化疗过程中,全程使用全营养素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分析其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我院放疗科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直肠的癌患者32例。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14例,对照组18例。试验组治疗期间全程给予全营养素肠内营养治疗。采用X-InBody720型号自动人体营养分析仪同时检测两组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平均体重、身体营养质量平均指数(BMI)、躯干肌肉及躯干脂肪含量变化;采用空腹抽血化验检测治疗前后营养血液指标、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使用卡氏体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估机体耐受度。[结果]全营养素治疗后两组临床患者的转铁蛋白(TRF)均呈明显增加趋势,试验组水平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铁蛋白(frt)两组间水平变化无差别(P>0.05)。其他有关机体营养指标如:BMI、躯干肌肉、躯干脂肪、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均有所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5+淋巴细胞、CD3+/CD45+T淋巴细胞、CD3+CD8+/CD45Tc/Th 淋巴细胞、CD3+CD4+/CD45+Th 淋巴细胞、CD3-CD16+CD56+/CD45+NK细胞等免疫细胞指标均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对比,试验组CD45+淋巴细胞、CD3+/CD45+T淋巴细胞、CD3+CD4+/CD45+Th细胞绝对值变化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CD3+CD8+/CD45Tc/Ts淋巴细胞、Th/Tc 比值、CD3-CD16+CD56+/CD45+NK 细胞等指标无差别(P>0.05)。放化疗第五周末的KPS评分结果比较,试验组要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放化疗期间给予全营养素口服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其他文献
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在水相中分别采用低聚物辅助法、二次掺杂法合成手性聚苯胺(PANI),优化合成条件,得出每种方法下合成手性聚苯胺的最优条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制备得到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及光学活性的异同;第二部分是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两种氨基酸分子印迹聚苯胺,初步考查它们对不同种类氨基酸的识别作用。[目的]对比水体系中不同方法合成手性聚苯胺的异同;考查氨基酸分子印迹聚苯胺的识别能力
[目 的]云南省东部菌子山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及生态环境。本论文以菌子山为研究区域,运用经典形态解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系统调查该区域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探索以菌子山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下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状况,摸清该区域的大型真菌资源状况,同时也为真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恢复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论文中物种鉴定主要采用分子鉴定及经典形态分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子鉴定主
[目的]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是一种有致命性威胁的疾病,并伴有较差的预后。TAAD的系统性疾病特征及发病规律多参考于国外机构统计,我国对该疾病的有关研究及统计内容多源于中、东部地区,云南省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变化及人口组成,已有研究对本省的涵盖率不高。本文通过对近10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我
[目的]探寻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对内皮祖细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预测DVT的发生、监测DVT进程、评估病情、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靶点。[方法]1.外周血采样: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结合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诊断,收集了 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DVT患者作为DVT组(实验组);16例无DVT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首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内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心内科医师的PE诊断意识,降低PE的漏诊率、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通过电子病例检索系统将2015年2月-2020年12月首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内科的37例PE患者作为研究组,同一时间段内疑诊为PE且经CTPA检查排除诊断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整理两组患者的
[目的]松萝胺(C18H17NO6)是本课题组分离并合成的专利授权抗癌化合物。通过mRNAseq测序分析松萝胺抗肝癌作用的影响基因和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关键基因的作用位点,从基因表达和药物作用的蛋白位点探究该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采用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及30d喂养试验了解松萝胺的毒作用强度和毒作用性质,初步评价该化合物的安全性。通过本研究为松萝胺的临床前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
[目的]探讨具有自身免疫特点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IPAF 与非 IPAF-ⅡP(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PF(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差异,探寻影响IPAF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30例ⅡP
[目 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病后的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CS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氨基末端 B 型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fragment of pro-brain sodium peptides,NT-proBNP)、左室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清和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sTNFR)-55
[目的]全球酒精性肝病负担愈加严重,现有研究理论无法确切阐述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因此临床上尚无针对酒精性肝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增强对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其潜在治疗靶点的发现,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酒精性肝病小鼠的肝脏代谢变化,了解酒精对小鼠肝脏代谢的影响。并结合上游调控基因与下游代谢物的变化来探讨酒精对肝脏的可能毒性作用机制,为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1.本研究依据NI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