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2002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突破了1000美元的关口,但是我国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程,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成绩备受世界瞩目的同时,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也同时积累下大量的社会矛盾。在我国区域发展经济水平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一直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在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社会矛盾的表现的更为突出。在这个决定国家未来一段时期走向的节点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目标。随着农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一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却远远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本文就是从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视角入手作为一个切入点,以此来研究化解农村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的相关对策,积极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阐明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关于农村公共品的概念,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研究,农村社会矛盾的概念和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目前关于农村公共品的研究的文献很多,但是我们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研究并不是非常深入,我国的一些学者、专家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研究还是主要是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的供给、农村公共品的决策机制、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创新等问题展开的。在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上,刘义强、诸培新、曲福田、刘洪彬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要想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提高,就必须切实考虑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按农民的真实需求表达提供农村公共品。在如何构建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上,阎坤和王进杰从税制设计的角度去分析,表明良好的税制设计可以促使人们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意愿。孔祥智和涂圣伟通过计量方法,在选用合适的影响因素的数据上,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出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于建嵘从政治的角度,发展合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可以增强农民的需求表达意愿。所以,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如何去构建一个使得农村的农民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公共品的需求,并且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对于化解目前农村社会存在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矛盾,从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这部分的最后是介绍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和局限之处。第二个部分,基本概念的分析,包括农村公共品的概念和农村社会矛盾的概念及基本形式。在对农村公共品的概念界定上,我国学者从理论依据进行了界定,在针对公共品对农村生活的现实意义上也进行了分类,将农村公共品具体划分为农村的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及农村社会保障等内容。农村社会矛盾作为社会矛盾的一种,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对农村社会矛盾的界定是指在农村社会的不同利益的主体之间或者和其他社会个体之间产生的对立和冲突。农村社会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改革开放以来,和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日益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基于公共品需求表达的视角,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在公共品需求方面表现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有的养老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2)现有的农村医疗体制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3)现有的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民预期相差甚远。(4)在目前盲目的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好坏的过程中,让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三个部分,基于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视角下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一般理论分析。这部分首先对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一般原因进行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引起农村社会矛盾的因素很多而且愈显复杂,在此总结了三个我国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1)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是根本原因(2)农民的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3)基层组织缺乏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进行分析,完整的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包括需:需求表达的主体、需求表达的客体、需求表达的内容、需求表达的渠道和需求表达机制的作用过程,并对相应的内容进行阐述,完整的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应该是由如下步骤衔接而成:在农民完整的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公共品相关信息后,通过官方或者民间的渠道,向当地政府或者基层组织表达出所需要的公共品的种类、数量和结构等信息,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通过对农民表达的需求信息进行仔细的甄别后,对于真实准确的需求表达做出积极回应的过程。最后是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关系机理分析,农村社会矛盾的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长时期积累而产生的,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然而本文在此重点探讨的是在对待农民公共品需求表达上,与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关系机理分析。农村社会矛盾的产生的部分原因就表现在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错位和缺失,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农民需求表达的漠视。因此只有真正考察农民的真实需求,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提供当地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农村公共品,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第四部分,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状分析,在这一部分首先对在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现状分析时是从描述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出发,作为农村公共品的提供者当地政府往往主导者公共品的提供,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在这种畸形的委托—代理关系下,往往出现地方政府偏好的公共品供过于求,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品却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在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现状分析中,由于受到农民需求表达意愿的不强烈,农民需求表达途径的不够顺畅和农民表达出的意愿不被重视的原因等导致需求表达困难重重。接着在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状分析中,先从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迫切性出发,接着对我国矛盾化解的现状进行描述,以我国四川省双流县为例,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时的采取的方法和步骤:(1)农村社会矛盾的排查机制的初步建立,(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风险评估机制,(3)形成以调解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处置机制。第五部分,首先是针对目前农村社会矛盾的现状要创建有效的农村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提出了四点需要着力下功夫的地方:(1)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以搭建联动平台为重点,推进“大调解”对接机制的完善。(3)以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大调解”信息化水平的提升。(4)着力法制宣传,营造大调解的外部氛围。接着基于公共品的视角出发,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以此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政策建议部分。在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上,提出五点政策建议:(1)促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进程。(2)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让农民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意。(3)完善基层干部的绩效评价和升迁机制。(4)利用媒体和网络的传播优势,增加农民需求表达渠道。(5)积极发展基层农民合作组织化。完善需求表达机制作为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基础。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时,在除了上述制度上的完善以外,还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相关配套机制包括首先在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和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及救助水平。其次是在构建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上:要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居民小区自治机制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自治的考核评价机制。最后需要强化对重点群体的服务和保障,要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援助,保障重点群体接受教育的权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托残事业,开展“法律援助惠民生”和“特殊人群共帮扶”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