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振光干涉测试中的相位测量原理与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30年中,干涉测试技术最大的进步在于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而发展出移相干涉术,该技术利用移相器对干涉相位进行调制,并顺次采集一系列具有特定移相量的干涉图以恢复被测相位。这种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上的革新使得干涉测量的精度与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因而在光学测量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要保证测试精度,必须准确移相,而测试环境中的振动会导致移相量随机变化,故移相干涉仪通常需在实验室内隔振的光学平台上工作。对环境振动的敏感限制了移相干涉术的精度、应用范围和使用场地,因此如何在振动环境下保证干涉测试的精度,近十余年来已成为光学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干涉测量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以傅里叶分析为基本工具,从频谱的角度研究振动对测量的影响,并阐明了常用移相算法在振动误差抑制方面的局限性。为在不同类型的干涉测试中提高振动环境下的测试精度,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包括单帧干涉图处理技术、时域的移相干涉振动补偿技术和空域的同步移相动态干涉测试技术。   在单帧干涉图处理技术方面,提出四相位拼接法用于解调单幅圆载频干涉图的相位,该技术运用相位拼接策略解决了圆载频干涉图相位恢复时符号突变位置误差过大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动探测拼接中心的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证实了该算法的精度和可靠性,当载频取值合适时,相位解调精度可优于λ/40(均方根值);在移相干涉仪上使用该技术进行了抗振测试实验,振动环境下其相位恢复误差仅为移相法的一半。该技术特别适用于解调包含大球差或其它旋转对称像差的待测相位。   在时域抗振干涉测试方面,提出可以抑制多种移相量误差的相位恢复新方法——载频交叠重构法。该方法对移相干涉图数据按列或行交叠排列,融合为一幅同时包含空域相位信息和时域移相信息的空域-时域条纹图,并在原始干涉图中引入线性载频,使空域-时域条纹图频谱中的相位谱与误差谱相互分离,进而可以通过滤波排除振动等移相误差的影响、准确重构待测相位。该技术可在时域移相干涉仪上实现振动误差抑制,使原本难以在振动环境下进行测量的商业移相干涉仪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对ZygoGPI移相干涉仪在振动环境下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相位恢复精度优于λ/50;将该技术集成到国内研制的最大口径(Φ600mm)移相干涉仪的软件系统中,使振动影响下的相位恢复精度由λ/22提升为λ/65。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空域移相干涉技术乃至条纹投影等非干涉测量领域的移相误差抑制。   在空域抗振干涉测试方面,建立了一套基于光栅分光、波片组移相的分光型同步移相干涉仪。针对该类型干涉仪中普遍存在的干涉图位置匹配误差,提出圆载频位置匹配误差标定法进行校正。该方法在同步移相干涉图中引入圆载频,通过移相干涉图之间相位差的斜率求解位置匹配误差的值,从而获得亚像素级的位置匹配精度。同时,对同步移相干涉图使用线性载频和圆载频的傅里叶分析技术,校正了系统中的分光比例误差和移相量误差。通过这些系统误差校正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加工和装调精度要求,并提高测试精度。   上述三种类型的抗振干涉测试技术构成一个互为补充的整体,为不同需求、不同应用场合的抗振干涉测试提供了解决方案:单帧干涉图处理技术可在结构相对简单的光机型干涉仪进行抗振测试,时域抗振技术可以使当前通用的商业移相干涉仪获得抗振测试能力,而空域抗振技术则通过相对复杂的装置从原理上实现抗振移相干涉测试。
其他文献
微光学表面参数决定着光学元件的成像质量,由于微表面的口径很小,一般干涉仪对其表面参数无法做到精确测量。本文将显微镜与干涉仪相结合,研制了由Mirau型干涉显微镜和超声波电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看做检验专业建设质量和课程体系构建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的经历,剖析“中
钙钛矿材料因具有卓越的光电特性而被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器件领域,其光电转换效率最初提出时只有3.8%,现已增长到22.1%。多年来,提出了很多制备钙钛矿薄膜的方法,其中溶液旋涂法因制备过程简单而被广泛采用。但是通过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薄膜一般采用介孔型传输层,这些传输层在制备过程中需经过高温烧结,不利于太阳能电池在柔性衬底上的应用和大规模制造。本论文主要工作是基于平面异质型结构改善溶液旋涂法制备钙钛矿薄
激光器的发展不仅开辟了新的生命科学研究途径,而且在医疗领域也提供了全新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比其他类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具有体积小、波长范围广、效率高、质量轻、寿
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国 际 标 准 ISO 4306-4《起重机——术语——第4部分:臂架起重机》于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1月31日,进行了国际标准征询意见草案(DIS)投票,投票期间收到ISO
期刊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到来,面对全业务服务的要求和宽带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现有的光纤通信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正在研究新一代网络来满足日益膨胀的需要。其中具有实现方便
如何调控半导体量子点系统电输运一直是电子科技领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半导体量子点通常在单电子静电计、静态存储器元件、量子信息科学、量子计算等方面得以应用。与单量子点系统相比,耦合多量子点系统具有更多可调参数,可以更加容易地控制系统电荷输运、自旋极化输运和热电输运等。耦合多量子点可被用作集成量子芯片的基础电子元器件,而耦合多量子点系统电输运和热电转换的研究,则为设计与制备新型量子功能器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