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使用iFlow彩色编码技术后处理前臂人工血透通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的相关参数,探讨iFlow彩色编码技术评估人工血透通路腔内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使用前臂人工血透通路长期透析的病例共25例,所有病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狭窄性或闭塞性病变,并接受了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汇总全部病例的DSA图像资料并应用彩色编码技术iFlow软件(Artis Zeego血管造影机,Leonardo后处理工作站,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后处理,获取相关参数:病变近端与远端的密度达峰时间差(ΔTTP)、密度峰值差(ΔPeak)、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差(ΔAUC);通过DSA图像计算所有病例的血透通路平均血流量(Q),并测量管腔狭窄程度(S);收集所有病例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的血流量(G)及PTA术后维持正常血液透析的时间(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各病例ΔTTP术前与ΔTTP术后之间、ΔPeak术前与ΔPeak术后之间、ΔAUC术前与ΔAUC术后、Q术前与Q术后之间、S术前与S术后之间的差异;Q与G之间亦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研究S、ΔTTP、ΔPeak、ΔAUC分别与Q之间的相关性,以及ΔTTP术前与ΔTTP术后的差值、ΔPeak术前与ΔPeak术后的差值、ΔAUC术前与ΔAUC术后的差值、Q术前与Q术后的差值分别跟T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图像后处理和数据分析,S术后比S术前明显减小(P<0.05),Q术后比Q术前明显增加(P<0.05);ΔTTP术前与ΔTTP术后、ΔPeak术前与ΔPeak术后、ΔAUC术前与ΔAUC术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与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与Q、ΔTTP与Q、ΔPeak术前与Q术前、ΔAUC术前与Q术前之间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65、-0.56、-0.49,P<0.05。Q与ΔTTP之间具有直线关系(t=-5.6,P<0.05),直线回归方程y=834.36-318.01χ(χ≥0)。当0≤χ≤0.12时,y≥800。ΔPeak术后与Q术后、ΔAUC术后与Q术后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ΔTTP术前与ΔTTP术后的差值、ΔPeak术前与ΔPeak术后的差值、ΔAUC术前与ΔAUC术后的差值、Q术前与Q术后的差值跟T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iFlow彩色编码技术获得的前臂人工血透通路的相关参数包括:病变近端与远端的密度达峰时间差(ΔTTP)、密度峰值差(ΔPeak)、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差(ΔAUC),其中ΔTTP可以作为评估人工血透通路血流量的参考证据,可以在人工血透通路PTA术中实时、有效地评估血流量情况,为确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iFlow彩色编码技术各相关参数尚不能评估血透通路PTA的预后,透析通路PTA预后的评估应结合更多其他因素综合考虑。